新华网西宁9月10日电 题:不灭的残烛--记青海患胃癌教师汪昌祥
新华社记者杨寿德、胡若愚、文贻炜
身患癌症,与死神抗争17年,仍然坚守在乡村教学第一线。
汪昌祥,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尼玛隆村小学校长,每天用自己生命的冲刺,燃起大山深处那盏最明亮的烛光。
只要多活一天,我就要多给孩子们办点实事 汪昌祥出生在尼玛隆村,19岁时从多巴中学师范班毕业,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当时,整个尼玛隆小学连他在内只有两名民办教师,四个班80多名学生挤在三间用竹帘子隔开的昏暗狭小的教室里,用泥土砌成的土台子就是学生座椅,几块木板一拼便是课桌。教师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就在教室里上课、备课、批改作业。
条件简陋,生活贫困,汪昌祥早上茶水泡馍馍,中午馍馍就开水,晚上煮面条,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总是超负荷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以青春透支未来,他没有怨言。
1987年,汪昌祥从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1991年底,37岁的他积劳成疾,住进医院,被确诊为胃癌。
没钱动手术,汪昌祥陷入绝望。这时,学校为他送来了全校师生的1700元捐款。看着手中这叠由1元、2元、10元纸币组成的手术钱,他泪流满面。
经过手术,汪昌祥的胃被切除三分之二。1992年4月,出院未满3个月,他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校。
同事们劝他休息,他不理。学校给他安排了较轻的课程,但对他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战。有时,血压过低使他猛然感到一阵眩晕,只好趴在讲台上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讲课;如果实在累得站不住,他就将学生带到办公室,坐着继续讲课。
手术过后整整5年,汪昌祥每年都要接受二三次化疗,每次化疗后,体重都要减少4到5公斤。几年下来,他头发脱光了,血压降低了,白细胞减少了,各种疾病蜂拥而至。除胃癌外,现在汪昌祥每天还受到丙肝、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折磨。
“我的命是孩子们给的,只要多活一天,我就要多给孩子们办点实事。”汪昌祥说。
他每天坚持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治病使全家欠下4万多元债务。为节省住院费用,他经常在学校办公室给自己打针、输液。他把输液瓶挂在办公室墙上,左手输液,右手还抓紧时间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生命力太强了。”同事李国孝感叹说,“汪昌祥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学校,生炉子,烧开水,直到上完前两节课才吃早饭;放学后,他又等到学生把所有作业都做完,才锁好门,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如果有学生因病不能到校,他就在放学后赶到学生家里,给学生补课。”
拦隆口镇学区校长陈学忠说:“汪老师是个工作狂,而且他教学成绩好,教学方法好,确确实实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土专家"。”
汪昌祥认为,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解题能力并不能与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划上等号。因此,他经常将孩子们带到河滩上、树林里,带到山坡上、羊群中,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
自2003年以来,尼玛隆小学在拦隆口镇32所中心学校中成绩一直排名第一。
女儿以父亲为“偶像” 汪昌祥1984年入党,兼任过村团支书。因工作出色,尼玛隆村团支部受到过团中央表彰和奖励。
1986年,上级部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担任副乡长。但最终他还是决定留在学校。“我舍不得这些孩子,教书是我的最爱。”汪昌祥说。
女儿汪治娟回忆说,父亲基本上把学校当成家,别人的小孩都有父母管着,但父亲很少管家人。
汪治娟2005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英语专业的她原本有机会在湖北一所学校任教,工资等待遇均高于青海本地。但汪昌祥执意让女儿回到家乡,和自己一样做一名农村教师。
尽管一开始不情愿,但汪治娟最终还是听了父亲的话。24岁的她在附近的四营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平时住在教工宿舍,教3个班100多名学生。工作的不易使她体会到自己父亲的不平凡。
“父亲投在工作上的精力要比我们多几倍,我们下班后,晚上一般会放松一下,但父亲看完新闻联播后就继续改作业、备课,还到学生家里去辅导,我们许多年轻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她说,“虽然有时候想不通父亲为何这么拼命工作,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父亲这样的老师。”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