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User .Title FONT-FAMILY: .SubTitle FONT-FAMILY:.IntroTitleFONT-FAMILY: .SmallTitle FONT-FAMILY: .AuthorFONT-FAMILY: .SourceFONT-FAMILY: .Abstract FONT-FAMILY:
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在瑞士操纵大型强子对撞机。
瑞士郊外,欧核中心,2000名物理学家正在踩下科学的加速器。
为了这一刻,他们工作了10年,而科学界则等待了20年。
在此之前,有外媒建议人们最好在10号当天取消一切安排,在家静待末日的降临,“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同样在科学阵地,自LHC诞生之日起就有一场舆论风暴,自此针尖对麦芒,直至对峙法律。
位于风暴中心的是一个此前并不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研究机构———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简称“欧核中心”)。
它位于法国与瑞士的交界处,在LHC之前,这个实验场所一向以低调示人。
而比媒体更早将欧核中心推到台前的则是小说家丹·布朗和他的畅销书《天使与魔鬼》。同我们更熟悉的那部小说《达芬奇密码》一样,该书涉及到了一些真实的机构和处所,并在一些细节上准确无误。而这回则是欧核中心带着它世界上最大的机器LHC走了出来,一并带着科学与人文因素之间的深切关系,带着作者关于“科学这把双刃剑该去向何方”的思考。在书中,欧核中心被描述成一座有小型城市规模的实验室,景色得天独厚、学府氛围浓重的如同常春藤名校,草坪上随意走动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里每一个人都崇尚着夸克与介子夸克。
现实中的欧核中心也的确每天都会产生奇迹,其研究宗旨被定义为:供欧洲国家在纯科学性和基础性的亚核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合作,有关实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将公开发表以供更广泛的利用。这个条例被很好的履行着。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万维网(www)真正的发源地。正是计算机专家蒂姆·伯纳斯·李为了提高中心内科学家相互协作的效率才开发了万维网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因特网。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浏览器(browsers)、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统一资源管理器(URLs)这几个词语,而它们的发明者放弃专利申请,坚持人们能免费使用万维网技术。
1954年9月,欧核中心成立,也标志着欧洲第一个联合研究机构的诞生。占世界半数的粒子物理学家和不同类别的技术支持人员汇聚于此,包括工程师、程序员、管理人员、操作工人等。这也是后来的LHC实验中,每一个研发步骤都能得到最专业照顾的原因。而在LHC之前,欧核中心建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和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并因实验成绩而被列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现在,欧核中心在瑞法边境的地下掘出了成百吨土,埋进了LHC,来撞开科学界的一扇门。在这扇门后,有着关于人类来自何处,世界由何构成的答案。
这看似并不像物理实验会解决的问题。但正如《天使与魔鬼》中所言,曾经所有的问题都不像科学能解决的:日升日落一度被归功于太阳神赫利俄斯和他带火的双轮战车;潮起潮落被认为源于海神波塞冬的愤怒。但如今,科学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解答,只剩下最深奥的几个:关于质量的起源,关于世界的构成。
“这些就是欧核中心意欲回答的问题?”《天使与魔鬼》中的主角罗伯特·兰登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书中那位欧核中心主任纠正道:“这些就是我们正在回答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