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正在隆重举行。盲人平亚丽在导盲犬引领下,顺利完成火炬传递。平亚丽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回到日常生活中的平亚丽坐到了记者面前,平和、宁静但很健谈。如果不是采访前看过一些关于她的资料,很难把她与中国残奥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联系起来。
平亚丽生长在北京的部队大院。
妈妈怀着她的时候感染了风疹病毒。“命里注定我出生以后是残疾人,”说起这些,平亚丽表情平静,仿佛是在讲别人的故事。“8岁的时候,母亲不幸患上癌症。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我是盲人,今后没有妈妈的生活注定会十分艰难,所以妈妈是睁着眼睛咽气的。”
平亚丽童年时代,对“残废”这个词特别敏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部队大院每到八一建军节的时候,都会对"残废"军人进行慰问。”
平亚丽说,那个时候她才十几岁,特别怕听“残废”这两个字。“我当时想,残了照样活得好,为什么管我们叫残废人。从那个时候我就想一定要证明自己不是个废人。”
“现在没有人再叫我们"残废"了,”平亚丽对此很欣慰:“过去政府是可怜我们,把我们当成不得不照顾的对象。现在叫我们残疾人,是把我们当成兄弟姐妹。在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和健全人愿意拉着我们的手一块跑,一路同行。残废人改成残疾人,一字之差却表现了全中国人民对残疾人认识的改变。”
“命是先天的,运是自己后天努力的,”平亚丽对命运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决定。”
平亚丽在盲校操场上玩的时候,老师发现她很适合残疾人体育运动。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的“奥运人生”。
1984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第七届残奥会。平亚丽参加盲人跳远B2级的比赛,以4.28米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国在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同时,她还获得一枚短跑项目的铜牌。此外,从1982年到1988年,她曾先后参加过两届全国残运会和两届“远南”运动会,多次夺得短跑、跳远和400米冠军。
回忆起24年前的第七届残奥会,平亚丽说,她是带着残疾兄弟姐妹的嘱托去的。如果能为国家拿回奖牌来,从此之后我们的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开展得更顺利一些,我们就会争取到更多的训练经费。
“其实,人生应该分几个阶段,是一场不落幕的奥运会,”平亚丽说,“我不能走下领奖台以后,就不再去经营我的人生了。我还要去拼搏、去奋斗,在另外一个赛场上实现我的目标。”
于是,走出赛场的平亚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学习劳动技能,如今她已在北京开了两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按摩院,不仅自己实现了就业和创业,还安排了其他残疾人就业。
平亚丽说,残奥会期间她比运动员还忙,每天赶场,主要是宣传残奥会。残奥会后,她想再开两家按摩院,安置更多的残疾兄弟姐妹就业。“这样的话,他们的妈妈离开人世的时候,就不会死不瞑目了。”
“我现在做好了市场调研,已经开始选址了,将来还想在全国各地发展企业。”平亚丽说,“我要继续走好我的奥林匹克人生。”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