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所乐于接受的,不是那种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帮助,不是过度的热情和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适度的、辅助式的帮助。更确切地说,是那种让他们感到有自尊的帮助和支持
据9月8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小罗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大二学生,残奥会期间,她在残奥村做志愿服务,负责访客接待工作,她说:“尊重是为残疾人服务的第一课,过分热情很可能适得其反。
”“尊重是为残疾人服务的第一课”———这是个有益提醒,并且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平时,尽管很多健全人并不缺乏一颗关爱残疾人的心,但说实话,许多人并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与他们相处才是真正的关爱。
比如,当在路上碰到一位遇到路障的盲人时,往往会有好心人走上前去,一把拽住他的手,或者大声问话;再比如,当看到一位坐轮椅的肢残者费力行进时,有人可能会出于下意识的关心,不加以询问,上前就推搬轮椅。
殊不知,对于残疾人来讲,上述行为常常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和不安,甚至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当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的时候,健全人生硬的帮助对他们的能力很可能构成一种怀疑和否定,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所以,我们得从“尊重”这第一课补起。正确的做法是:想要帮助盲人时,切忌大声说话,先对他拍拍手,然后轻声询问能给他什么帮助。领路时不要紧拽盲人的手,而要让他们把手搭在你的肩上;帮助肢残者时,应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伸援手。简言之,帮助残疾人,“一看、二问、三听、四助”是个原则。
事实上,残疾朋友并非不需要帮助,只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不是那种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帮助,不是过度的热情和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适度的、辅助式的帮助。更确切地说,是那种让他们感到有自尊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行;我们不需要怜悯和同情,只需要平等和尊重”;“我们只是一些能力受到挑战的人”———这是许多残疾人的心声,表明了残疾人的自强与自尊。
某种程度上说,残疾人对自尊的渴望比健全人尤甚,他们的自尊更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所以,如果一位盲人或肢残者摔倒在地,情急之下的好心人上前搀扶而被他们不领情地甩开手时,我们应抱以充分的理解,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好心没好报,反而应该对他们的自信表示赞赏。
与残疾人的交往,健全人要学会从尊重开始,学会体味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对他们能力的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