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9月13日是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宋德福同志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他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团的岗位上挥洒的青春激情和心血汗水,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值得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报今日特刊发焦天成同志的回忆文章,以表达对宋德福同志真诚的缅怀和永久的追思。
1986年春天,团中央为贯彻中央机关整顿作风大会精神,向全国发出了“工作到基层、全团抓落实”的号召,并派出若干个工作组到基层抓落实。2月28日到4月底,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宋德福同志亲自带领由16名同志组成的团中央工作组,来到祁连山下的甘肃省武威地区抓“点”。他们在武威工作了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宋德福同志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和农村,同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谈心,坐在牧民的毡房里和农民的热炕上,同农牧民拉家常。他那敏锐的思想、认真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朴实的作风和亲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武威人民的心中。
2000年9月,宋德福同志在兰州参加全国人事会议期间,第二次来到武威。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到天祝、古浪两县就乡镇机构改革进行调研,晚上便匆匆赶回兰州参加会议。临走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深情地说:“这次由于时间紧张,民勤等地没去,下次我一定再抽个时间,到这些县、市看一看。”不久,德福同志便到福建赴任去了。我一直在等待,武威人民也在等待,等待德福同志再回来看一看。
这一等就是7年。7年过去了,我们没有等来德福同志,却等来了德福同志因病去世的噩耗。噩耗传来,我不相信这是事实,我不相信这样一个硬汉子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我想起2000年9月德福同志匆匆赶回兰州的情景,想起那临别时的紧紧一握,更想起德福在武威抓“点”的桩桩往事。
“把淡水留给百姓” 1986年3月2日,我随宋德福同志和时任甘肃团省委书记的海飞同志赴民勤县调研。民勤县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之中,干旱缺水,条件艰苦。当时县招待所只有几排土坯房。县上腾出了唯一的一个“套间”,安排德福同志住宿。3月的民勤,天气乍暖还寒,房间里还得生火炉。由于缺煤,只能用晒干的骆驼粪取暖。骆驼粪在燃烧中发出刺鼻的气味儿,弥漫在整个房间里。这样的住宿环境,使我心里十分不安。可德福同志却笑呵呵地说:“民勤的干部群众长期这样生活,我只住几天,为何不行?”就这样,德福同志在这“套间”里住了3天。
到民勤的第二天,德福同志就到缺水最严重的西渠乡调研。这里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井水矿化度很高,又苦又涩,人畜饮水非常困难。看到群众的困难状况,德福同志心情十分沉重。在乡政府座谈时,乡上领导给每位客人倒了一杯淡水,并向大家解释说,这些淡水是从5公里外拉来的,拉来后装到加了锁的水柜里,由专人管理。座谈中间,德福始终没动那杯水,乡上领导劝他喝一口,德福同志认真地说:“把淡水留给百姓吧”。
在民勤调研期间,德福向县上详细了解了民勤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外流域调水的意见。调研结束后,他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如实反映了民勤缺水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办法。这是第一个向中央反映民勤缺水问题的部级领导。
在德福同志的呼吁下,经过省、地、县几级领导的共同努力,在国家的支持下,1995年11月,解决民勤缺水及生态恶化问题的应急项目——民勤调水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01年3月建成通水。黄河水穿越100多公里沙漠流进民勤,每年可调水6100万方,有效地缓解了民勤的缺水状况。
2001年,温家宝同志做出批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10月1日,温家宝又亲自赴民勤视察,提出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并表示把重点治理规划列为国家项目,总投资47.5亿元。中央的关怀,鼓舞了民勤人民,民勤人没有忘记第一个向中央专题报告的人。我想,如果德福同志在天有灵,也会十分高兴的。
走访五保户 1984年3月,共青团武威地区委员会开展了为五保老人提供包户服务的活动。武威城区43个团委、团总支承包了43户五保户。德福同志了解到两年来包户的团组织组织团员青年轮流上门服务,并为五保老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他认为这是学雷锋活动常年化、制度化的一种好形式,应予推广,并提出要走访五保户。我同海飞等同志陪同德福同志走访了几户五保户。在五保户家里,德福同志查看了包户服务登记册,同五保老人亲切交流并表示慰问。我指着德福同志向五保老人张大娘说:“这是团中央第一书记”。德福同志说:“我们今天是四级团干部来看望您,您生活的还好吗?”张大娘含着泪水,紧握德福同志的手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很幸福,我是社会主义的老太太。”
“我要坚守在岗位上” 3月中旬,德福同志赴天祝藏族自治县参加团代会。当时天祝县城在乌鞘岭上,海拔2800多米。在团代会上,德福同志向全体代表和旁听的县上领导、县直部门领导做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报告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晚饭后回到招待所,德福同志出现了严重的高原缺氧反应,嘴唇发紫,呼吸困难。我赶紧找来县医院的大夫,一量血压,高压只有70mmHg,低压已下降到40mmHg。经过紧急治疗,状况有所好转。我和海飞同志商量,赶紧把他送到兰州。当我俩把想法向德福同志汇报后,德福同志说:“我是到武威来抓"点"的,我的岗位在武威,我不到兰州去,我要坚守在岗位上。”经过我俩的劝说,德福答应先回武威休息几天。3天后,德福又要去天祝调研。我说天祝你已经去过了。他说,那是在县城,乡村我还没去过。他坚持至少要跑3个乡镇。无奈,我只好向德福同志提出了去天祝3个海拔比较低的乡镇的意见,结果没被采纳。德福仔细看了天祝县地图,选择了哈溪、松山、朵什3个乡,并要求要去哈溪的双龙沟。这3个乡都是地处偏远、海拔较高的民族乡,尤其是位于祁连山深处的双龙沟,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一座大山。我深感责任重大,又无法抗命,除向地委主要领导汇报外,又在去天祝的车上悄悄安排了一名大夫,并带上了急救药品和设备(不敢让德福同志知道)。就这样,德福同志忍受着高原缺氧的反应,跑完了这3个乡镇。
“那是我们的错” 1986年3月的一天,我和海飞陪德福同志去企业调研。在武威纺织厂,团员青年听说团中央第一书记来了,纷纷围在德福身边说个没完,气氛非常热烈。座谈会一直开到中午12点多。团员青年又争着同德福同志照相,德福同志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回到宾馆,已经中午1点多钟了。由于餐厅已经开过饭了,只留了一名炊事员在等我们,因此饭菜上得很慢。我很不好意思,叫团地委的干事去催一下,但等了一阵,还是很慢。我忍不住了,叫干事再去催一下。话音未落,德福同志便批评起来:“催什么催,我们来晚了,那是我们的错,怎么能怪炊事员呢?如果我是炊事员,我就给你一马勺。”这是德福同志到武威后第一次批评我,也是在武威抓“点”两个月,对我唯一的一次批评。看到我尴尬的表情,德福同志知道说重了,便又温和地对我说:“天成,刚才我批评有些过,你不要生气。这样吧,今晚我们去看看你的家属,以表歉意。”几句温暖的话,说得我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晚上7点半,德福、海飞等同志一同来到我家,这个西部偏远小城的团干部家中立刻充满了暖暖的春意。德福询问了我家中的情况,并向我的妻子、女儿表示感谢,感谢她们全力支持团干部的工作,并同我们全家合影留念。“家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到晚上9点他们才离去。德福同志走后,我们一家人彻夜难眠。德福同志的胸怀、谦和,德福同志对团干部的关心,久久地留在我们全家人心中。
(作者现任甘肃省武威市政协主席,曾任团武威地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