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2日专电(记者 周玮)首个中秋公共假期翩然而至,3天时光,或登高临水,或探亲访友,总不离和谐团圆。
中秋节又称月节,源自对月亮的崇拜。周朝即有拜月仪式,祭月习俗绵延不绝,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弱化,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中秋赏月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专家们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其核心内涵即是团圆。正如家家户户桌上那圆圆的月饼,负载着人月双圆的美意。合家团圆分食月饼,享用的更是亲情滋味。小小的月饼承载着爱的信息,浸润着情的分量。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的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首先就是团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温馨和谐,安享天伦之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如是说。
团圆不限于家庭。“国家,国是扩大了的家。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团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中秋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在月光下的中秋也会共同心动,彼此感应,互相凝聚。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契机。”李汉秋说,不可轻看团圆意识,这是爱家爱国的深层心理元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福州:吟 诵诗词迎中秋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