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赛事进入第四天。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鸟巢、水立方的喧嚣繁华相比,坐落于西北侧的一片总占地面积37.77公顷,包括曲棍球场、网球场、射箭场,可容纳39000名观众的巨大的北区场馆群则显得有些偏离“焦点”了。
其实,奥运会期间,这里曾经接待了31万多人次。残奥会期间,更是身兼四任:轮椅网球、残疾人射箭、五人制足球和七人制足球的主场。为了实现这片巨大区域的有效运转,来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一群人汇聚在一起,为运动员、观众、媒体提供服务。
运动员服务:“我们没有看起来那么神气” 在场馆运行团队里,最神气的就是运动员服务人员了。网球场运动员服务主管刘兴润拿起自己的注册牌给记者解释,上边标着的“2”意味着可以在运动员休息区畅行无阻。
“不过,我们可没有看起来那么神气。”刘兴润指着自己的脸调侃着:“你看我这个黑眼圈,就是奥运会时的"纪念品"。”
依照规定,运动员服务团队应在前往场馆的运动员首班车发车前1个小时上岗工作,在最后一名运动员离开之后才能下班。因此,他们是团队里上班时间最早的一群人,而下班时间则永远不固定。
残奥会开幕以来,刘兴润只在开幕式那天回了一趟家。
运动员服务团队的工作可谓事无巨细,特别在残奥会期间,运动员全部为残疾人士,稍微有一点想不到就会给他们造成麻烦。大到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小到一个冰箱里饮料的高度,他们都要考虑周到。
观众服务:“我的孩子们非常优秀” 每天清晨,人们会看到一个皮肤黝黑、面色清瘦的长发女子,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穿梭于奥林匹克公园北区的三座场馆之间。志愿者看到她会亲热地跑上去喊:“孙老师”。她就是北区场馆群的观众服务经理,名叫孙慧环。
孙老师以前在北京交通大学长期做学生工作,如今带领着1600名志愿者为奥林匹克北区场馆群提供观众服务,有人开玩笑叫她“孙团长”,因为1600人相当于部队里一个团的编制。而孙慧环却总是称这些志愿者“我的孩子们”。
做惯了学生工作的孙慧环“惊讶”地发现,这群80后的孩子们并不是吃不得苦的“小皇帝”。
8月15日,奥运会女子双打1/4决赛第1场,中国的郑洁/晏紫遭遇强大对手萨芬娜和库兹涅佐娃,比赛结束的时候已经凌晨4点。当2000多名观众疲惫地走出场地时,看到志愿者们在门口排成两条弧线,面带微笑挥手告别。“同学们辛苦了。”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声。“为观众服务!”志愿者们齐刷刷地答道。
媒体运行:“早三晚三”是行规 8月15日这天,同样忙碌的还有媒体运行团队。
网球比赛结束后,观众们渐渐散去,但新闻发布会依然要照常进行。安排所有记者采访,再将他们送走已经是凌晨5点钟了。北区场馆群媒体副主任陈平,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打算趁天亮前眯一觉。突然,电话铃响起,曲棍球场那边又该准备开赛了。陈平抓起手表看了一眼:5点30分。
“早三晚三”是媒体运行团队的“行规”:每天在比赛开始前3个小时到岗,比赛全部结束后3个小时才可以下班,但往往因为等待忙碌的记者而走得更晚。
金雨红是网球馆的新闻运行经理,奥运会期间,她经历了273场新闻发布会,平均每天34场。金雨红已经记不清接待了多少记者,但记者们提出的合理要求,99%都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职责是既要尽量服务媒体,也要保证运动员的利益。”金雨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