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雪龙”号9月14日电(记者崔静)“洞九,洞九,我是雪龙,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在执行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上,报务主任手持高频无线对讲机,满脸焦急。这是多日前发生在北纬84度北冰洋上的一幕。
“洞九”是“雪龙”号此次携带的“Z-9A”型直升机的代码。在当时的一次飞行任务中,这架直升机起飞半小时后,因雾气浓重、磁极干扰等原因,忽然失去了与“雪龙”号的联系。
14日,当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这次小意外,机组责任机长旷寒仍心有余悸:“北极地区天气复杂多变,能见度差,不利于飞行,但为了配合完成中国极地科考任务,我们每一次执行任务几乎都是在超越极限。”
由于北极科考任务的艰巨性与特殊性,中国历次北极科考都会租用一至两架直升机,由其承担航空遥感、海域冰情探测、浮冰站址选择和人员物资运送、抢险救生等任务。但北极冰区天气变化多端,为机组执行任务带来极大困难。
由两名机长和两名地勤人员组成的“飞龙”专业直升机机组,在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中已安全起落109架次,飞行40多个小时,有力地支持了科考的顺利进行。
为了搭载科考队员向北纬87度冲刺,机组克服雾雪天气飞机容易结冰的危险,超低空飞行3个多小时,安全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任务,支持科考队实现了中国科考史上最北位置的一次考察作业。
由于今夏北极海冰消融严重,方圆几十公里内直升机找不到浮冰可以降落,一旦发生故障就会机毁人亡,但为了帮助科考队在北冰洋上空投放物理海洋观测仪器,机组人员每次起飞前都要精心计算耗油量,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了10余次仪器投放任务。
为了找到适宜建立长期冰站的大面积浮冰,机组人员24小时待命,在经过多次飞行,终于找到合适浮冰后又争分夺秒,在能见度不足1公里的情况下,坚持向浮冰上运送科考物资,帮助科考队尽快建立长期冰站。
“极地特殊的地理和天气条件对直升机飞行非常不利,全体机组人员凭借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有力支持了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顺利开展,”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领队助理兼首席科学家助理王勇说。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