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欲掌控中国餐桌 是福是祸?
在多哈小型部长会议再次破裂、各国死保农业底线的背景下,外资对中国的农业虎视眈眈,这究竟是农业产业转型的一次机会还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威胁?
“外资进入我国农业观察”(一)本报记者 朱菲娜 胡亮 实 习 生 王月金
日前,有关一批外资疯狂圈购中国养殖业的消息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的注意,从黑龙江省到广东省,相关部门正在各地进行调研,密切关注外资进入农业基础产业的潜在风险。
|
据报道,美国艾格菲集团宣布已经掌握了中国30个规模型养猪场;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了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的股份……
由于外资对我国大豆产业链已形成垄断,现在又大举进军养殖业,不禁使人们对中国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产生担忧。
在多哈小型部长会议再次破裂、各国死保农业底线的背景下,外资对中国的农业虎视眈眈、来势汹汹,这究竟是农业产业转型的一次机会还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威胁?外资的野心和胃口到底有多大?
辩证看待外资进入
因其涉及重要的民生领域,包括商务部、农业部在内的政府职能部门,都对此番外资进入农业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已经在商量对策。据悉,艾格菲公司已被列入监管部门的调研对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副部长谢扬告诉记者:“外资大规模进入养猪行业这种说法尚不能定论,我们也正在进行调研。”
中国农业大学肖海峰教授表示,从短期看,外资明显是为逐利而来,暂时不会对国内养殖业造成太大影响,也不可能构成垄断。国内年出栏生猪6亿头左右,与这一数字相比,目前外资涉及的几百万头年产能尚小。预计外资进入养猪业初期规模不会太大,因为养殖业存在疫情发生的可能,也是高风险行业,加上国内生猪养殖短期内还会比较分散,外资可控比例不大。
“对于外资养猪这件事,必须辩证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博士对记者说,就目前来说,外资形成垄断非常难,因为猪可以调拨,猪肉是全国流通的。
他认为,预计外资将定位于高端猪养殖和屠宰,这可能引起国内普通猪肉的价值发现,引领国内猪肉价格上涨。但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猪肉浪费;强调品牌、绿色、有机、品质、口感等;有助于形成现代养殖场和产业化的示范,摆脱长期以来家庭养殖的弊病,使养猪业向现代养殖业方向发展。
在曹建海看来,外资进入同样有利于农村非耕地地价上扬,形成城市、乡村合理的地价比例关系,只是这样的结果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金融企业控股中国基础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投资增加,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但可能引起过度炒作,价格控制,资金骤然撤出会给中国带来食品危机,这些要充分估计到”。
潜在风险暗涌
然而,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长此以往,生猪产业会不会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一旦产业链上游被外资逐渐控制,价格将要受制于人。
“外资控制我国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的局面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谢扬表示。
就此事,上月,曹建海的内参文章《国际热钱进入与国家粮食安全》获得了中央领导的签批,中央要求国家粮食主管部门立刻部署相关调研。
从短期看可能影响不大,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如果它们控制了过多的市场,其影响就会加大,中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十年、二十年以后,我国肉食链条上的某部分很可能被外资控制。
曹建海认为,鉴于低价粮食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外资将进入中国农业,通过控制农产品原料价格,控制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行业。
中国大豆丧失定价权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外资在已经占据国内产业链中下游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来入侵上游,进而控制整条产业链,最后极有可能将行业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在大豆领域给中国留下了惨痛教训。现在,金融资本之手又向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更深处一步步推进。
而且,随着人们餐桌食品结构的改变,粮食米面的消耗量开始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肉蛋奶,所以,这几个基础产业链的安全是国家密切关注的。
外资养猪,不仅是产业链的竞争,更是国际金融资本图谋基础行业的体现。曹建海认为,不用怀疑金融资本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作用,但是不能只强调优点而忽视了隐患,除了学习借鉴之外,更应保持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