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澜的《奥运高端访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并在市场上热卖。
1993年7月,杨澜接到通知,作为申奥代表团成员赴蒙特卡罗。一旦申奥成功,中国就要在当地举行答谢酒会,由她当主持人。
杨澜说,到了蒙特卡罗没几天,心中就有了不一样的预感。
翻开每天的当地报纸,对北京的评价以负面为多。北京市官员的谈话被断章取义,一句“申奥不成,没脸去亚特兰大”变成了第二天的大标题——“北京如果申奥不成,将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时,杨澜的心情很复杂。她说:“我们的沟通能力与公关水平相比其他城市显得薄弱。代表团成员中懂外语的不多,成天与自己人凑在一起,倒是合唱团的12个女孩在奥委会委员必经的走廊上唱《奥林匹克颂》,恳切又有点单薄。而悉尼的志愿者们已经把大街小巷的餐馆、酒吧插满了他们的旗帜。中国的一些官员也缺乏应对国际媒体的经验,在记者招待会上遇到尖锐的问题时,竟然以"咱们会后再交换意见"作答。”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最终失利。
2001年春节前,杨澜再次受到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出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杨澜认为1993年申奥失利未见得就是坏事。“中国人当年有点心急,急着出头,急着证明给人看。失利让人清醒,让人长进。”
“改革开放之初,全体中国人眼巴巴地盼着运动员那一块金牌,为国争光,因为那时咱们觉得处处不如人,需要金牌长志气。结果,运动员们不堪重负,奥运金牌也有点变味。”
《奥运高端访谈》记录了很多运动员当时的心路历程和遭遇、挫折。朱建华在汉城一失利,上海家里的玻璃就被砸了;李宁从鞍马上摔下来,下飞机时就要老老实实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吓得走在第一位的高敏脊梁发冷,得到的鲜花越多,越怕承担不了日后的失败,不惜装病也要闹着退役。这让她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时经历了炼狱般的精神考验。那时的中国人,输不起。
杨澜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说:“主办奥运会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是一件重要的事,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与贡献,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从此将大不相同。我不仅是志愿者,也是受益者。因为我是国家的主人。”
在2008年奥运年,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走访了国内外50位奥运人物—萨马兰奇、瓦尔德内尔、刘璇、高敏,桑切斯……她说,“我越来越发现,奥运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宏大叙事,也是冷暖自知的个人体验。”
“冬奥会”男子单人花样滑冰冠军普鲁申科11岁那年只身来到圣彼得堡。为了负担儿子的费用,父母不得不打几份工,母亲一度在马路上干铺沥青的重体力劳动。形单影只的普鲁申科不仅饥一顿饱一顿,而且屡遭同队大男孩的欺负。但他终于坚持下来,他用第一次参加欧锦赛的奖金给妈妈买了一条裙子。今天的普鲁申科已经把该得的奖杯都拿了,是什么让他在退役之后又宣布参加2010年冬奥会?面对杨澜的追问,他说:“我要创造历史。因为还没有人能连续两次拿到这个单项的奥运金牌。如果去做职业滑冰选手,我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不,我的目标是成为伟大的运动员。”
杨澜感慨地说:“如果只是追求优秀,一枚奥运金牌已足以说明问题。但是想成为伟大的运动员,时间的磨砺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时间是多么无情,在它面前,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相隔实在过于漫长;时间又是多么有情,它让精彩成为经典,瞬间成为永恒。”
《奥运高端访谈》是一本倾诉和倾听双方相互感动的书,也是心平气和盘点奥运人生的书。杨澜说:“有哪种人道的力量让人充满身心的喜悦,发于本性,彼此相通?运动的力量。有哪种运动团结了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和人民,代表了人类最高竞技水平?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奥运结缘,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