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从6124点飞流直下,仅用时一年就完成上轮熊市四年才完成的股价结构调整,5000点、4000点、3000点,一个个整数关无声告破,市场多头的无力表现,投资者的无奈情绪都达到极点。上周五个交易日,股指更是在每日创新低,最低点距2000点大关仅剩60余点,指数撞线就在眼前。
广大投资者对大底预期一降再降,救市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的松动能否给市场带来转机?为此,本报特邀六大机构共同探讨。
主持人沈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始建于1984年,本次之前共经历25次调整,其中只有两次为下调,第一次是1998年3月21日,央行宣布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当时的13%下调到8%,消息宣布后,上证指数出现一波涨幅达到21%的弹升行情;第二次是1999年11月21日,央行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消息宣布后上证指数也小幅上涨。那么,本次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会有怎样的反应?哪些板块会直接受益呢?
准备金下调之日 大盘见底之时 铑钿投资:8月初,央行低调允许中资银行增加5%-10%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日前,日本东京一年期离岸人民币互换利率跌至3个月来新低。这些变化都被市场认为是中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的前奏。
由于之前美元贬值等原因而引起的国际市场原油、矿产资源、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扬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再加上前期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政策,使得商业银行被迫大力度地收缩银根,国内中小企业也因此不得不去向打着PE旗号的热钱借高利贷,这使得中小型上市公司的资金链严重断裂,而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上市公司的资金面将会有所改善。因为热钱没有被锁定进央行,所以即使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也不会出现“被释放的热钱”因美元回暖而出逃的情形。
在股市颓势下,近期金融机构存款明显增多,投资者信心已大挫,做多的动力不是太强,A股市场拉锯战式的探底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盘迫近2000点之时,央行果断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人们自然会对股票市场产生良好预期。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将促进货币供应量增加及市场资金供给,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和投资,使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较以前会有较大改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有利于巩固证券市场持续稳定运行。当然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对不同上市公司、不同板块的股票价格会有不同的影响。资本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重工业(汽车、钢铁等)、化工、医药、房地产、电信、信息产业、航空、金融类上市公司将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与货币供应量相关联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资金供应,从而影响到市场利率,也就是说,从目前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短期内加息已基本不可能。通过市场利率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会趋升,上市公司利润会趋升,股票市场市盈率会趋降,股票市场投资价值会相对增加。股市发展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国经济政策已从抑制通胀转向“一保一控”。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首先选择的工具。虽然货币政策一般是系列而不是孤立的措施,但在股市低迷之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会被放大,股市见底的几率大大增加。
主持人:截至9月12日,上证指数周线已经七连阴,这是大盘自6124调整以来,在一年内经历的第三次数周连阴,这反映出目前市场的什么特征呢?
主持人:大盘指数虽然持续调整,目前从盘口看还没有显露出明显转强迹象,但自8月27日证监会修改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行为明显增加,多头似乎多了一支有生力量,这透露出怎样的市场信号?
衰极而盛 反弹时机渐成熟 北京首证:两市上周略高开后均缩量整理并收长下影阴线,大盘虽受制于周均线或再现“双低”现象,但周线却又一次出现七连阴,既说明目前尚处于弱势格局中,也预示重大转机极可能已近在眼前。
一、两度周七阴,含义各不同。
毋庸讳言,目前市场仍处于弱势运行状态中,沪市周内还天天创新低,大盘再创新低的可能因此就无法排除,2000点一线能否构筑坚实的底部自然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一个焦点。作为整数和心理大关,2000点得失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客观的讲,任何一个具体点位都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或者说,大家所说的不过是一个极端低点问题,而不是底部区域。从发展的角度看,近年来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不少个股则从来没有2000点以下的经历,总市值排名前20位的也有半数或以上都是如此,可它们却参与了大盘下调,如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国太保等超级航母,计入股指后的最大跌幅依次约为73%、71%和68%,而大盘同期则分别为61%、64%和62%,股指跌幅因此也就更大一些,甚至超过了2135点这一百分比调整的极限(深市未触及)。
上周两市继续下调并同时收出第七根阴线,这既是年内第三次长时间连续下调,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但“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换言之,市场转机很可能就出现在最近一两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事不过三的道理。回顾历史可发现,深市1991年曾连续15周收阴(深综指2002年12连阴),沪市周线连阴纪录为1992年的10根,即这些纪录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而本世纪则共有七次七周或以上连阴,最早的一次发生在2001年12月至次年1月中旬,最长的一次是今年初的八连阴(实为七周半)。此前六次之后,市场虽然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回升,可值得注意的是,年内前两次的反弹力度呈递减态势,而沪市年内三次(深市只有年初和最近这两次)的最大跌幅则都在30%上下,近阶段的跌势之惨无疑就是空前的了。尽管如此,但市场调整至今也更加充分,而连续收阴则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极弱状态,一是预示中期反弹极可能将在近期逐渐展开,而由其它情况判断,最近很可能也是年内最好时间段,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总体来看,这次反弹初期很可能会表现得犹犹豫豫,短期反复也会不断出现,但中期升势形成的标志却依然是大盘上破较重要的周均线,如5周,即下周大盘至少收于2271点和7576点,而上破4周均线,则需要收在2227点和7401点;否则,反弹行情在技术方面就难以确立。
二、缩量近极致,放量可期待。
无论是日成交额,还是日(周)均成交量,目前都处于不断萎缩的过程中,去年以来的地量纪录由此也再次被刷新,但绝对成交水平已经达到筑底的要求,而近两周的日均成交缩减幅度则保持在10%左右,这与此前5周也就大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日均成交仅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1/10,这很可能将成为反弹即将展开的一个重要征兆,而至今的周成交额则已连续三周逐渐缩减,这也是持续缩量的一道坎或曰极限,最近两周再次出现放量的可能性因此也就相当大。
需要提醒的是,本周只有四个交易日,成交总额是否放大固然存在较大的疑问,但日(周)均成交额却完全有可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大盘试图上破重要的周均线即确认反弹形成的情况下。
广州万隆:证监会修改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后,大股东增持的案例明显增加。截至12日已有15家公司大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包括新兴铸管、有研硅股、海信电器、通宝能源、吉林森工、第一食品、美的电器、武钢股份、厦门钨业、保利地产、长航凤凰、万丰奥威、卧龙地产、安徽合力等。我们认为,这是产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只要股东增持的行为成风,可以预期大小非问题将很快消失于无形。
上一次大股东集团增持的行为,要追溯到股改启动之初,也就是大牛市前夕的2005年下半年。从性质来看,上一轮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更多是表达了大股东对股改的承诺与诚意。那么,本轮大股东的增持又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这又会是一轮牛市的前兆吗?
我们知道,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就是大小非问题。因为,目前的基本面情况已经很难解释A股短短大半年内发生的股灾;只有经济学上供求关系,才能更好理解限售股大扩容给A股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是说,大小非问题解决了,A股结束熊途的概率就明显增加。而大小非问题,与产业资本介入应该是对立面,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大股东增持是产业资本进入二级市场的先例,那么大小非问题的利空便将消失于无形。
产业资本正在陆续进入资本市场。我们可以留意一些主要事件,可口可乐计划收购汇源,五矿有色染指厦门钨业、ST中钨等,这都是积极的信号。从微观角度来看,2007年以来本币大幅升值、原材料价值大幅上升,已经给不少企业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实践课。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依靠着成本低等优势过了一段养尊处优的时光。但是这两年来,这些优势渐渐消失了。没有精细化的管理,没有良好的品牌、没有充分的资源,很难获得生存的空间。生存压力已经唤醒了不少企业的战略意识。可以认为,只有价值相对合理,相当一部分企业就会借道便利的资本市场,或是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或是参控股同类企业,以获得最大的协同效应。所以,要密切关注大股东增持效应的发酵,这可能是衡量空头力量衰竭的关键信号。
我们认为,在当前市场估值水平明显下降的情况,投资者可以从品牌价值、重置成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结构及产业链等方面把握被低估的机会。
以品牌价值为例,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也渐渐体现出来。如白酒行业,高端白酒的盈利增长便远超于中低端的白酒,主要在于高端百酒的品牌效应赋予它们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通过不断提价实现较高收益。通常而言,具有品牌重估价值的行业集中在消费类,如高端服装、饮料酿酒、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医药等。
从市场结构产业链角度看,部分行业由于集中度不高,竞争过于激烈,行业龙头极可能利用低估的二级市场,完成行业的横向整合。此外,在本轮通胀过程中,不少企业已经体会了产业链不完整的压力,只要价值不明显偏高,他们极可能通过参控股方式实现向上游下的延伸。以上的种种行为,无疑对股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具体来看,行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有钢铁、房地产、商业零售、煤炭、小家电等。而有动力实现向上下游延伸的行业有钢铁、电力、PVC、纯碱等化工行业、造纸、玻璃等行业。
综合而言,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将融合的情况下,低估值标准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选股思路之一。
大非增持频频 多方力量大增 四大因素困扰市场
金百灵投资:众所周知的是,近期A股市场调整的源动力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动态估值预期的压力。因为如果单纯以目前不足20倍的2008年市盈率的估值水平来说,A股市场已无多大调整压力。但可惜的是,证券市场强调的是未来预期,不少业内人士担心2009年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或将大幅放缓,前期就有知名券商研究所对钢铁股、银行股的2009年业绩作出了大幅向下调整的信息,在此影响下,机构资金不敢轻易持有2009年业绩下滑趋势明朗的个股,也就有了近期持续不断的抛压潮流。
二是资金面的压力。这一压力预期其实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原先的存量资金在证券市场持续熊市的打击下渐有退出市场之意愿,从而使得市场存量资金渐渐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筹码供应量的增加,不仅仅在于IPO、再融资,而且还在于大小非以及新老划断后的限售股解禁的压力。另外,央行票据的发行、以企业债券为代表的债券市场的火爆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A股市场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从而使得市场有限的资金迎接持续膨胀的筹码供应,在此影响下,市场的预期就不佳,股价重心只得不断下移。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牛去熊来所带来的做空能量。有观点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有利于PPI的回落,从而有利于A股市场。但毕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对有色金属股,尤其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个股的股价也会带来极大的压力,而这些品种又是A股市场的人气股或权重股,所以,市场的压力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大宗商品期货牛去熊来也意味着全球经济减速,毕竟只有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市场需求下滑,才使得国际商品期货牛市土崩瓦解。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上市公司业绩或将面临着出口放缓所带来的压力,这自然不利于A股市场的企稳。
四是近期关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回落信息、汽车销售量增速创近年新低的信息均从一个侧面说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预期已变得相当明朗。因为房地产、汽车等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所以,随着这些行业景气的回落,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自然带来较大的压力。而证券市场核心投资理论之一就是未来业绩增长,所以,随着未来业绩增长预期的不佳,那么,A股市场的短中期走势的预期就不佳,故近期A股市场在基本面未出现相对乐观信息之前,难有真正止跌企稳的走势出现。
主持人:股指在前周跌破2245点这一牛熊分水岭之后,呈现出加速下跌的态势,新低复新低是近期市场的主要特征。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将市场底部越拖越低?
东方证券:上周股指继续换档下跌,周末盘初创2064点的新低,将本轮的累积跌幅扩展至66.3%,沪市周成交金额继续缩减至1320亿元。9月刚至中旬,但月跌幅已达到13%,空方依然呈现完胜的态势,下跌已成为惯性。
从上一周的交易来看,多方唯一一次较为主动的反抽是在周三早上。当8月份的CPI公布为4.9%接近下限、PPI公布为10.1%接近中限时,部分逢低买盘有主动性入场的迹象。而在最后两个交易日中,美股中的金融股大跌、港股大幅震荡,均波及至A股。招商银行在莫须有传闻的影响下,带领高价银行股快速下跌,并传导至部分地产股;石化双雄无法企稳,部分带有H股的中高价A股大跌;同时,财政部和证监会联手遏制利润操纵将出台2号解释说明,使得“T”类个股和部分重组权重股全线下挫。
但在股指快跌的过程中,医药板块、券商板块、沪市本地股、电力股、航天军工概念股等在短线资金的支持下还是有所表现。与此同时,部分低价的带有H股的A股走势稳健,如北人股份、华能国际、中国南车等均未随指数创新低,反而走出了独立行情。
从指数上来看,上周已是连续的第七周阴线,股指在管理层维稳之后依然下跌了近30%。虽然在此期间,管理层也推出了一系列治市性的制度化建设文件,但离股民的真正需求还是很遥远。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放弃。虽然很难去预测还有多少下跌空间,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正是因为前面已经出现66.3%的累积跌幅,所以大部分的风险应该已经释放得较为彻底了,未来的机会将越来越大。向下的幅度目前已经远远小于未来向上的幅度,故更应该坚持和忍耐。
渤海投资:近期作为产业资本的控股股东或接近产业资本的上市公司高管们频频出现增持股份的信息,比如说万丰奥威、中泰化学、山西焦化等,而鞍钢集团更是一掷千金,参与到攀钢集团对旗下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中。这无疑会带来两大积极预期,一是他们从产业资本增持的角度,阐述了当前A股市场股价已有所低估的产业资本观点,从而有助于化解部分机构资金对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不振的预期。二是产业资本的增持,也意味着资金面的困境有所改观,毕竟产业资本的积极增持,不仅仅可以带来现实的资金流入,而且还可以带来“乘数效应”,牵引着新增资金的进场。因为历史经验显示出,市场的头部往往是产业资本卖出带来的,而底部往往是产业资本买入铸就的。所以,这强化了多头对2000点保卫战的信心。
不过,产业资本的频频出手固然给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做多能量,但产业资本的不同出发点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以往产业资本买入的做多效应,比如说部分产业资本是为了“造势”,即为未来大规模的再融资“护盘”。再比如说部分产业资末主要是出于产业并购的战略目的,并不在于一两年的投资回报,而证券市场虽然强调着长线投资的回报,但不在乎一两年的投资回报目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当前股价的低估预期。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资本虽然频频出手,但出手时的资金总量与买入股数相当“袖珍”,比如说区区10万股是很难带来实质性做多能量的。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