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宁夏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今日宁夏正向世界敞开怀抱,誓让新宁夏这只雄鹰振翅高飞。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谈到宁夏的小与大时有过这样一番表述:“宁夏地域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总量小,但是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小,发展的气魄不能小,对国家长远发展的作用不能小。
”
宁夏虽小不自小。宁夏人对“新天府之国”银川、“回族之乡”吴忠、“山水园林”石嘴山、“塞上明珠”中卫、“再造绿色山川”的固原有着执着的热爱。610万回汉各族人民见证着现代物质文明给宁夏带来的变化。
大开发给新宁夏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翻开自治区成立50年的历史长卷,人们会惊诧于宁夏的沧桑巨变: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达到14649元,比1957年增长23.5倍,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居第四;十多年来,宁夏平均每人奶类及奶制品消费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三;每百户拥有的大型家具和摩托车都居全国第六位……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银川以东42公里处。一片荒漠里建造起水库、铁路、高速公路、电厂、煤基烯烃加工提炼厂房,亘古荒原上建起宁夏“一号工程”。到2020年,宁东将成为中国西部崛起的经济重镇。
“回族之乡”吴忠,也在经历着大开发所带来的巨变。9月5日,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镁合金循环经济工业园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太阳山荒漠地带开工兴建。而先期进入的供电、移民开发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及产业集群已在这里形成疾速发展的态势。新型工业化和绿色能源强劲支撑了宁夏的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大开发的疾风吹绿了“塞上明珠”中卫的万顷沙海。置身腾格里沙漠边缘50万亩速生林区,我们惊叹于我国第一个以造纸为主导产业建立起的省级工业园区——中冶美利纸业工业园防沙治沙、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壮美。循环经济使美利纸业走出了一条治沙、种树、造纸、废水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给宁北石嘴山带来绝地逢生的发展机遇。这个因煤而建的城市,迅速走出煤炭资源衰竭的困境,在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构建起13条产业链、4个产业群、60个重点工业项目的同时,正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对周边500公里半径区域产生直接辐射带动作用的惠农陆路口岸。
“我们是宁夏城市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九曲黄河自中卫南长滩流入宁夏,流经397公里从石嘴山出宁夏境,入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同城化的“黄河金岸”,实施沿黄城市带(群)发展战略,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等10个沿黄城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母亲河两岸。沿黄城市带以43%的面积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荒原绿洲红寺堡,就是加入到宁夏沿黄城市带集群的一颗璀璨新星。
33岁的丁生云,从南部山区最贫困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到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落户。如今,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之后,南部山区的山变绿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正得到改善。山区农民为再造绿色山川做出贡献的同时,成为宁夏城市化的最大受益者。
8月24日,历时10年、总投资36亿元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水利骨干工程通过由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这是宁夏向党中央、国务院呈上的一份优秀答卷,也是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是为解决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而兴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涉及中卫、吴忠、固原三市九县(区)。截至2007年底,这一工程在红寺堡扬水灌区和固海扩灌灌区共完成土地开发面积74万亩,搬迁安置移民34万人。
平坦的干旱荒原,扬黄河之水,建成灌区,我国最大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目前已是拥有20万生态移民的绿洲之城,开发水浇地40万亩,形成2000平方公里,2镇2乡40个建制村的规模。现在的红寺堡开发区良田成片、沟渠成网、公路畅通、林木繁茂,成为荒原绿洲。
1999年2月就从山区搬迁落户红寺堡的丁生云说:“快10年了,变化真大。我们是城市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10年前丁生云每次去县城要走上10里山路,如今出门有平坦的路,骑着自家摩托车、开着农用车进城是家常便饭。20万移民的更大变化在于,生产生活方式根本不同了,实现了由山区旱作农业到灌区农业再到现代(设施、节水)农业的跨越;移民新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五通,移民人均粮食2007年为713公斤,人均纯收入2290元,分别比迁出地增长了5倍和3倍。
今日城市化建设的受益者,正在谋划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红寺堡人民向着5年内发展30万亩葡萄、20万亩以高酸苹果为主的经果林、10万亩设施农业而努力。他们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家园早日建成全国最大酿酒葡萄基地、全国最大节水示范区、宁夏中部干旱带最大生态区。
山川共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福百姓
大开发和城市化强力推进,农村怎么办?
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部门从政策、资金、工作部署等方面加大向山区倾斜,同时加强全社会的帮扶,创新扶贫机制,“整村推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山川共济新宁夏,南部山区151万回汉人民享受到扶贫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开城镇深沟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个回族村,这里191户家庭882人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演绎着山川共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华美篇章。
深沟村是宁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缩影。这里的农民把养牛、种植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家家户户“念牛经”,村里新建了121栋标准化棚圈,推广种植1500亩马铃薯,建成70座马铃薯贮藏窖。28岁的村民王月峰的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王月峰家有13亩耕地、4头存栏肉牛,2007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
山川共济,城乡统筹。从最南端的固原市泾源,到最北端的石嘴山惠农区,宁夏城乡发生着巨变。
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固原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全区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沙化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65万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18万公顷,宁夏也因此率先在全国实现人进沙退。
固原市近年着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输出、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山区累计兴修高标准农田390万亩,人均达到2.7亩。最南端的泾源,生态旅游渐入佳境;回族人口聚居大县西吉,建成“中国马铃薯之乡”;隆德县被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示范县”;彭阳县“生态型新农村”建设采取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源、滩综合治理,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走出了在黄土丘陵地区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富裕群众的路子。
同心县3000多懂阿语人才走出家门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阿语翻译,2万农村妇女去年靠打工揽金上亿元;永宁县3000亩设施温棚全部滴灌,每年节水相当于省出3个西湖;自来水通到灶台上,使方圆千余平方公里、祖祖辈辈喝苦咸水的宁北石嘴山十几万农民享受到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极大改善……
大开发带来新机遇,宁夏城乡发生着巨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