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小白
“我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总想回报社会,我就想用捐献遗体的方式,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35岁的残疾青年焦晨龙,日前在石家庄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签下了去世后自愿捐献自己遗体的协议。
家住仓北社区的焦晨龙,一出生就做过好几次大手术。焦晨龙身患先天性脊柱裂,只能靠拄双拐走路。2003年,焦晨龙的父亲去世,他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从此母子俩就成了仓北居委会重点帮扶对象。
焦晨龙说,家里价值1000多元的轮椅是居委会送的,有了它,他就能“走”路了。每到周末,社区的志愿者轮流到家里帮他洗衣做饭。仓北社区居委会王主任说,2002年,她到仓北社区任居委会主任,当时的老主任把小焦的详细资料拿出来,特意嘱咐她照顾好这位残疾小伙儿。
今年3月份,焦晨龙萌生了去世后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的想法。“这些年来,我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总想做一些事情来回报社会,我就想到了捐献遗体,希望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焦晨龙说,他除了捐献遗体,再也没有什么能力回报社会了。
由于行动不便,焦晨龙不能亲自到红十字会办理相关手续,他就把想法告诉了仓北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小冰。王主任得知后,与居委会成员进行了商议,在得到所有成员的一致认可后,王主任才与石家庄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工作站主任冉义臣取得了联系,冉主任很感动,决定登门帮助办理相关手续。
9月12日上午,当冉主任和王主任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时,焦晨龙的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