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追踪 28201000
本报讯(记者胡然)本报9月3日以《海河两岸环保公厕为何成摆设?》为题,报道了“政府斥巨资建造的环保公厕闲置一年多成为摆设,而游人内急随处方便污染海河环境”一事,引起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众多市民也极为关注该问题,纷纷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钱不要白花,尽快投入使用。令人欣慰的是,近日,经过记者多方联系获悉,市海河办已经拿出相关方案,称“十一”之前所有公厕将全部对外开放。
市海河办在给本报的反馈中称,海河两岸共有环保公厕24座,其中8座还正在建设之中,现已开放2座。据介绍,公厕没有发挥功能有三点原因:一是,厕所管理主体未落实。原准备由海河景区管理办公室(海河办下属单位)统一进行社会招标管理。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明确“管理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后,景区办正在将海河设施移交相关单位部门,此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建设方——海河公司对临时性公厕的管理无经费来源,约每年8万元/座,24座公厕每年约需200万元费用,此笔费用无正式的支付渠道。三是,临时公厕功能上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4座公厕无上下水源,无化粪井,管理不方便,各所属区环卫部门不愿接收。
不过,针对相关问题,市海河办提出了解决办法:“我们准备以河北区为试点,“十一”节前将区内的4座公厕移交河北区并对外开放,并请市建委、市市容委牵头,“十一”节前组织召开相关协调会。将已建成的16座公厕移交所属区进行管理,争取在节前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海河公司对公厕进行维修完善,使其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移交相关部门管理。”
因这些公厕布局涉及和平、河北、红桥、南开、河东等各区,记者就此分别采访部分市区的环卫局负责人时,得到的说法却有些出入:“说实话,我们不愿意接手这些公厕,相关细节还正在研讨之中。”相关负责人指出,不是环卫局要推卸责任,而是这些公厕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因部门利益问题,建设部门建公厕时缺乏与环卫部门的沟通,导致养管经费的来源以及厕所的布局选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也恰恰就是这些巨资建设的公厕被闲置的真正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