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是声名赫赫的篮球国手,为中国篮球赢得过无数荣誉。而今,他们虽然早已退役,但仍然心系中国篮球,并默默为中国篮球贡献着余热。吴忻水、郭永林、李玉林……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昔日篮坛老将,看看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
吴忻水 “突破王”雕琢“近卫军” 现在提到中国男篮,很多人会认为控卫是“短板”,突破差、分球差,没人能有效为姚明传球。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支国家队中,吴忻水和穆铁柱的组合可谓是珠联璧合,除了后者在内线的一柱擎天外,前者的突破分球更是中国队的一大法宝。
许多老球迷也许还记得,1979年美国明星队访华时,两度被当时的八一队击败,其中吴忻水和穆铁柱就是八一队的获胜功臣。第一场比赛,两人双双得到25分,老吴的突破“快、活、狠、准”,将对手搞得团团转。第二场比赛,美国队特意改变打法来限制老吴这个“突破王”,但他依然带伤与对手巧妙周旋,并率队再次击败对手。
退役后的吴忻水一直没离开过教练岗位,先是在八一青年男女篮干,其间去新疆队和福建队当过几年助理教练,目前又回到八一队,精心培养青年队员。“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去队里,有时候一天去三四趟,离不开那帮孩子啊。”老吴说,他平时也没什么别的爱好,一心扑在篮球上,“我们这辈人对篮球的感情很深,只要干得动,我会一直干下去。”
李玉林 “弹跳王”扮演“拓荒者” 当年,穆铁柱号称“亚洲第一高”,而他的队友李玉林则号称“亚洲第一跳”,原地起跳双手反扣是家常便饭。凭借惊人的身体素质,李玉林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而今他又回到家乡内蒙古鄂尔多斯,辗转各个中学、矿区和牧区之间,做青少年篮球普及工作。
谈到当初当兵打篮球的初衷,李玉林的想法非常简单:可以吃饱饭。他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在部队的第一顿饭就吃了12个馒头,吓得班长赶忙拿来了胃药。由于没有任何篮球基础,李玉林每天凌晨4时起床进行加练,然后再和队友一起出早操,凭借着不懈努力他最终才如愿以偿加入了八一队。
1979年是老李球员生涯的巅峰之年,那一年的亚锦赛决赛前夕,中国重获奥委会席位,只要拿下这个冠军,就可以参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关键一战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加时赛最后时刻匡鲁彬投篮不中,李玉林在人丛中飞身补篮,70比68!中国男篮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只可惜因为其他原因,中国代表团没有参加那届奥运会。
如今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老李都会呆在内蒙古。包头和鄂尔多斯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不是要多培养几个好苗子,而是争取少耽误几个吧。”
郭永林 “神投手”执教“象牙塔” 和穆铁柱、吴忻水一样,郭永林当年也是“八一五虎将”之一,并且外貌儒雅的他是国内有名的“神投手”。如今老郭的公开身份是厦门大学男篮主教练,经过3年的精心雕琢,他已经把当初水平一般的厦大带到了大超联赛亚军的高度。
当年身穿7号球衣的郭永林,得分如同探囊取物,他曾是许多老球迷心目中的头号球星,“神投手”这个称号当年就是专给他的。有趣的是,当年因为受到郭永林的影响,7号球衣也有了一层特殊意义:在当时的城市基层篮球比赛里,每个队的7号肯定是全队的头号得分手。
“运动场上没有秘诀,该付出的就得付出,你想偷懒就不行。”老郭说,勤学苦练是他获得“神投手”绰号的唯一秘诀。不管炎夏寒冬,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投中300球,保质保量,一丝不苟。在到了厦大之后,老郭的执教风格也是严肃、严格又严厉。
老郭很谦虚,夺得大超亚军还说是球队水平是“中等偏上”,他认为大学篮球和职业篮球差别还是很大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年年要换,队伍不能保持稳定。”当然,老郭还是会坚持下去,“大学篮球也是中国篮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
(李元春)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