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奶需要机制保障
——访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
本报记者 冯 华
●奶源是乳业之源,应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
●奶农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应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
●可由政府、企业出资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奶农收益下降时进行补贴
●出台相应保障措施,规范乳品加工企业经营行为
●奶源是乳业之源,应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
●奶农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应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
●可由政府、企业出资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奶农收益下降时进行补贴
●出台相应保障措施,规范乳品加工企业经营行为
记者:“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使大家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奶业,在您看来,我国奶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刘成果:近年来,由于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价格传导、风险共担、市场监督机制,我国奶业发展中出现了“企业提高原料奶收购价,奶业扩张,企业降低原料奶收购价,奶业萎缩”的怪圈。
|
奶业出现较大波动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则是奶业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表现。主要表现为养殖方式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记者:奶源可以说是乳业的“根源”,您认为原料奶的质量如何保障?
刘成果:原料奶质量的好坏,既影响乳制品质量的优劣,又涉及奶农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原料奶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在用奶旺季,企业降低原料奶质量标准,抢夺奶源;而在用奶淡季,企业则压级压价,限收原料奶,造成原料奶市场混乱,质量得不到保证。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对原料奶质量监控,这实际上是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可将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交乳品企业按质定价,实现原奶优质优价,保护奶农收益,保证乳制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健康。
记者: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奶的定价、收购标准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奶农则没什么发言权;而在奶业发生波动时,奶农却是受冲击最大的一个群体,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
刘成果:目前我国奶业产业链整合程度较低,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缺乏必要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奶源基地多数是地方政府和奶农投资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投资较少或没有投资,在这种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下,一旦奶业终端产品价格低迷,乳品加工企业就会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奶源基地和奶农,损害奶农利益,从而造成整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不稳定。
因此,当前奶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我国现阶段可实现的做法是使牛奶生产成本与收购价格挂钩,去掉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就是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对于奶牛生产成本的测定需要进行定期调研。
记者: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刘成果:只有构建长效机制,才能解决奶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保障奶业持续和谐发展。这个长效机制不是一两个机制,应该是一个配套的机制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做到以农为本,理顺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及时合理地调整原料奶价格,保障奶源基地的稳定。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避免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两层皮,避免乳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冲突。
可由政府、企业出资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奶农收益下降时,通过风险基金对奶农进行补贴。也可尝试由乳品加工企业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奶源基地建设,企业与奶农签订购销合同并严格执行,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国家应出台相应保障措施,规范乳品加工企业经营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奶农、行业协会等在奶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奶业资源整合。应有计划地支持农民使用高产奶牛种源,提高奶牛质量,增加奶农的养牛效益,并积极推进分散经营的养牛模式向规模化发展。此外,还应完善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养殖贷款等公共服务和扶持政策,降低奶农风险,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