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立在湖岸边的“三禁”公告牌格外醒目(周明佳 黄雪飞/摄)
核心阅读 从位于阳宗镇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业公司”)主污染源开始,实地查看污染最严重的泉眼,了解环境监测站如何监测水体的变化……针对阳宗海水体6月以来发生砷浓度超标导致严重污染事件,省政府昨日上午再次组织包括央视在内的47名记者前往阳宗海实地采访,还原砷毒对阳宗海造成的影响。
澄江县一副县长现场答疑 昨天上午9时许,锦业公司第一次迎来如此大规模的记者团体,这让原本冷清的厂区多了几分热闹。
澄江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朱应生手拿喇叭,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如何发现锦业公司有问题?出现环保设施不到位做了哪些工作……
据朱应生介绍,自从7月8日断绝饮用阳宗海的水以后,为解决包括锦业公司在内的2家企业、6户群众的生活用水,开建了一个新的水池,目前已经建成。“这些水是从距离阳宗海12公里以外的自来水厂引入,是有安全保证的饮用水。”
也在现场答疑的澄江县环保局局长马德芳再次回答了记者对锦业公司的整改问题:“锦业公司不是没有环评手续,只是没有按环评要求的规定去做。”马德芳指着挂牌的雨水收集池告诉记者,4144平方米的雨水收集池,就是今年6月26日对严重渗漏隐患的循环池提出整改后建成的。
7月14日监测时是V类水 位于汤池镇的阳宗海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仪器从不休息,每个月要按时上报水体的监测情况。自从6月份发现砷超过0.05毫克/升,水体由Ⅱ类变为Ⅲ类后,每月一报改成了每周一报。“我们的机器是不能监测到砷的,需要将水体带进实验室才能监测到。就在7月14日那天,砷含量超过0.1毫克/升,这就意味着阳宗海水体已成为V类水了。”负责人李晓明向记者解释,为什么水质变化得如此之快。
6月份发现水体变化后,监测站马上报昆明市、省环保局,污染源还在调查,水体的砷含量超出0.1毫克/升,按标准意味着水体已经从Ⅲ类沦为到Ⅴ类水了。据9月16日最新监测,阳宗海平均砷含量为0.113毫克/升,其中北部含量最高,为0.115毫克/升。
3个取水泉眼污染了一个 据了解,阳宗海澄江段一共有3个取水泉眼。其中,两个泉眼的水达到I类,可以直接饮用。昨天上午,记者们步行到被锦业公司污染的泉眼。据朱应生介绍,这个被检测出砷超标的泉眼,污染严重的外围在7月14日做了围堰,使泉眼中冒出的污染水能与阳宗海的水体隔离。
朱应生说,按照省里专家组的意见,已在锦业厂区内建盖了一个净化池,从7月14日围堰建盖以来,就不间断地把围堰内的水抽往净化池内。现在,专家正在对经净化池净化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如果净化后的水质能达到排放标准,才能进行排放。
所有捕鱼船统一登记管理 随后,大家再次来到阳宗镇,村民的屋前屋后都贴出了有关“三禁”方面的宣传标语。阳宗镇镇长陈黎彬说,全镇7个村委会,沿湖有两个,226户人家。为了保证禁饮用水、禁捕鱼、禁游泳的“三禁”工作落实到位,目前所有的船只都锁了起来,统一停放、统一登记造册、统一派人管理,由快艇24小时值班。
据介绍,集中在岸边停放的船只一共343条。为防止外来人捕鱼、游泳,镇里加大了巡查监管力度。至于“三禁”什么时候废止,陈黎彬表示要以专家最后监测的结果为准。
追问 污染时间带来连锁反应 周边村民损失该谁来赔 阳宗海污染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没有因为锦业公司的停业而停止。海晏村民李小克的34吨水产品无奈地停留在了湖边的港口上,这些准备出口欧洲的水产品现在却不知何去何从。“我要证明这些鱼没有受砷污染,老板才可能把货款打给我。如果不能,这些鱼就要回厂,光是运费就要损失4万元。”李小克无奈地说:“可这个,我咋个打证明嘛?”
据了解,这次污染事件中,仅此一项就让他损失40万元,加上还欠渔民的货款,大概损失了60多万元。“自从收到"三禁"通知,我们就停产了,这期间各地的老板都说不要我们的鱼了,渔民们也上门来找我要过钱,可我确实拿不出来啊。”阳宗海污染事件发生后,这个号称控制了70%阳宗海水产品市场份额的汉子,头一次感觉到焦头烂额的滋味。
而在阳宗海周边,绝不仅有李小克一人面对这样的困惑和忧虑。李小克等村民最大的疑问是:既然事实如此,我们的损失谁来赔偿?想到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有可能毁于一旦,李小克无法掩饰悲伤失望的心情:“应该给我们一个说法。”(春城晚报谭江华张勇 李继升)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