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一条“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刑事拘留”的消息,迅速被媒体广泛传播。这一消息使得三鹿集团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的性质急转直下,已经变成一起重大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案件。
这样的转变,估计作为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的田文华从未预料到。
据媒体报道,公安机关是“根据刑法第144条、150条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刑事拘留。
可以初步断定,三鹿集团已涉嫌单位犯罪,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作为三鹿集团董事长的田文华,被认为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亦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此才被依法刑事拘留。
田文华年过六旬,自1968年开始从事奶业工作,至今已长达40年。在她的领导下,三鹿集团从1956年由18家饲养户、45名社员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家奶粉产销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她本人也曾分别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第二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女性”等多项荣誉,并曾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另一位成功的企业家。1997年,当年满59岁的原红塔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著名企业家褚时健落马的时候,曾引起全国巨大的轰动,并引发了有关“59岁现象”的大讨论。想不到10多年之后,又一位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家,竟然再一次在法律面前落马!
如果说褚时健落马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试图以金钱来补偿的话,那么田文华的落马,根源则完全在于对法律的无知和忽视。
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和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是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刑法之后新规定的内容,至今仅仅10多年。由于触犯这项罪名的犯罪在实践中并不多见,所以别说作为企业家的田文华,就是许许多多的法律工作人员,恐怕对该项罪名以及该项罪名下的犯罪行为都不甚了解。因此,作为企业家的田文华,更不可能对于该项犯罪有着心理上的和行为上的必要防范。
此事再一次说明,我国企业家的法律意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家们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我国许多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或者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也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案为我国的企业家们再次敲响了法律的警钟。
笔者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近200例媒体报道的有关企业家犯罪的案件资料的初步归纳统计发现,10多年来我国查处的有关企业家犯罪的案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司法机关执法日益严格,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家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
另据笔者统计,近年来因为触犯法律而落马的企业家,大多年龄在40岁到60岁之间,他们大都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文革以前。这个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们,他们既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更缺乏日常生活中法律实践的熏陶,所以他们大都也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更缺乏熟练处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技巧。
8月28日,曾经于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中国首富的罗忠福,经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长达15个小时的审理之后,当庭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滥伐林木罪数罪并罚判处10年零6个月有期徒刑。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金鹰国际集团”合同诈骗案一审公开宣判,主犯郑泽(又名王细木)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田文华被刑事拘留”事件,又一次为企业家们敲响了法律的警钟:企业家应该重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时刻把握好法律的准绳,构建合规企业文化,切莫做出追悔莫及的违法犯罪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