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下午3点15分,神七飞船和火箭组合从测试厂房成功转运至发射塔。这意味着离神七发射又近了一步。
箭船组合体从昨天下午2点10分开始正式移动,整个过程历时1小时05分。箭船组合体大约有20多米高,通过垂直转运的方式,从测试厂房经由1500米的无缝钢轨转运。1.5公里转场用了65分钟,创下最快纪录。
电源车驱动每分钟走28米
昨天下午2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厂房6扇提拉大门全部打开。
|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一声“出发”令下,载着箭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在电源车的驱动下,沿着一条长1500米、宽20米的无缝焊接重型钢轨,以28米/分的速度驶向发射工位。
将火箭平移1500米距离的“大力士”是“托盘”,其底部为一个边长约10米的正方形钢板,依靠8组16个火车轮子“站立”在钢轨上。
这个背负神七的“托盘”有多重?在场专家给出了答案:“托盘”重700吨。相当于700辆小轿车的重量,而神七飞船重44吨。
头重脚轻怕大风中间停车检查两次
活动发射平台行驶,要求风速不能超过10米/秒,发射中心20余名气象人员一直在现场“保驾”,气象观测员测出瞬时风速为6米/秒。
“飞船的燃料加注完毕,火箭里面还是空的,头重脚轻。”神七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转场运输中工作人员最怕的是大风。由于箭船体组合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保持平衡是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箭船体组合的移动速度很慢,还不及行人漫步的速度。
途中按规定停车检查设备和产品状态两次。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驶,船箭体组合安全运抵发射架,活动发射平台自动对中锁定。
神七上了发射架脐带塔抱着火箭
活动发射平台推到导流槽上,地面还有8个像千斤顶一样的设备。8个“千斤顶”深入地下约10厘米后,火箭再旋转56度。这样,火箭就能准确对准发射架上的瞄准窗。之后半个小时内,发射塔架起来。
随后,火箭将在发射架上进行测试等各方面准备工作。发射之前,火箭将一直在脐带塔的包裹之下。
昨日,观众们纷纷在发射塔前合影留念
围观现场5000人现场送神七
据了解,这是自神舟一号任务以来,发射场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的参观活动,5000多名观众现场观看转运,许多航天城的老住户也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看飞船和火箭,到处都是兴奋拍照的人们。
“我在这里住了快10年了,还是第一次进发射场。”杨大妈激动地说,边说还不忘让同行的人赶紧帮她拍两张。
随着火箭缓缓移向发射区,现场的观众也跟着跑向发射塔架,跟踪拍摄。由于总装测试厂房距离发射塔架有1500米,家长怕孩子走累了,还随身携带了马扎。
拍照拍到相机没电
能和这些平日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庞然大物如此亲密接触,让所有人都兴奋异常。几乎人人都有备而来,手机、相机、摄像机全上阵,其中还有不少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各种长枪短炮一应俱全,大家都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壮观景象。
“我一下午拍了800多张照片,2G的存储卡都用完了。”王小姐是一家媒体的记者,她说自己一下午手就没离开过快门,“太壮观了,一定要多拍几张。”不少人都表示,自己的相机最后都拍没电了。
虽然转运轨道两旁都拉起了警戒线,但为了能离箭船组合体更近,不少参观者都站进警戒线内拍照。执勤的战士不忍心破坏大家的兴致,只是偶尔提醒一下,相信大家都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现场花絮
发射塔架下上演“泰坦尼克”
小邵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由于转运当天有任务,他只能站在发射塔架下的指定区域内工作。转运开始后,他的女友小冷就匆匆赶到发射塔架下看他,可一个人在工作区内,一个人在工作区外,两人只能隔着栏杆相望。
“来,我给你们拍张照片吧。”朋友端起相机,腼腆的小邵幸福地从背后抱住女友,小冷也摆出了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经典动作。“咔、咔”声响起,神七作背景,记录下了这一甜蜜的时刻。
小邵说等神七任务圆满结束,他一定要带女友好好逛商场,弥补这些天不能陪伴她的遗憾。
昨日,神七船箭塔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摄/新华社发
文/特约记者王小雨汪彤 记者曾佑忠综合新华社、央视、《长江商报》
昨日,气象工作人员正在测量风速
摄/汪彤
摄/汪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