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良在火箭转运现场播发快讯 新华网发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记者手记:好雨知时节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睡到后半夜,我忽然被一阵哗啦啦的雨声惊醒。在干旱少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降雨量和蒸发量为1:10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如此大的雨真是少见。
就在昨天下午,已经对接完毕的船箭塔组合体已经顺利转运至发射区。根据预定计划,转运本应在21日实施,但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的预报显示,21日天将会有一次降雨过程,不利于转运。
"降雨过后,发射场区会被冷空气控制,气流稳定,非常有利于发射。" 气象室主任刘汉涛说。
真准!在转运成功后10多个小时,果然下雨了。
其实,在昨天转运前,风很大,所有人都在担心"头重脚轻"的火箭能否顺利转运。然而刘汉涛却胸有成竹--午后风力会有一个减弱过程,接近傍晚时分,风力会再次增大。
当下午2点10分,船箭塔组合体开始运动时,风力减小到了6米/秒,低于最低要求的小于10米/秒。
按照正常的速度,转运需要一个半小时,中途要停车检查设备和产品状态两次。但,为了抢在风再次变大之前转运到位,转运只用了1个小时5分钟,只停车检查一次。
"各系统状态很好,检查一次就可以完全符合要求。"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郑永煌告诉我。
发射塔刚刚伸出手臂抱住乳白色的火箭,风就慢慢大了起来……
"不是我会神机妙算,而是我们有充分的技术手段和资料储备。"刘汉涛说,为了保障神七任务,气象室对30多年的气象资料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了从气象卫星到风廓线雷达等多种现代装备。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起来关窗。
招待所对面东风航天城礼堂前的长征二号F火箭模型,在烟雨朦胧中显得分外壮美。附近的几个办公楼里,依然灯火明亮。
现在已是凌晨2点30分了,那些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员还在忙碌着。
我忽然想了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在转运现场说的话:"到现在为止,一切OK!"在这"一切OK"的背后,是成百上千科技人员默默的付出……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