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北京以热烈的艳阳、一级的空气送别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9月17日,残奥会在“鸟巢”漫天飞舞的红叶和徐徐的凉风中落下帷幕。借用一句外媒的话:“在残奥会期间,北京的天气近乎完美,没有交通拥堵,抬头可见蓝天。
”
与过去几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对于污染控制的减排力度被国际公认为最大、最严格,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北京的空气质量难题已借助奥运的推力破题,21日,北京将结束长达两个月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之路如何继续前行成为摆在眼前的新问题。奥运期间:达标天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进入8月以来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不论是一级优还是二级良,北京空气污染指数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如15日为17,16日为23;同样是达标,空气污染指数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0%多,去年平均为82,今年只有57。
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10年来最好水平,颗粒物达到了WHO第三阶段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告诉记者,为了兑现绿色奥运承诺,自1998年至今,北京市共投入1400多亿元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实施了13个阶段200多项措施,重点治理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污染,效果显著。
“后奥运”空气治理难题仍面临严峻挑战
20日,北京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这一举措的结束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带来怎样的影响?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动车对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贡献率占到50%,奥运会期间的机动车限行对于短时间内改善空气非常有效,但从长远看,加快解决北京老旧黄标车问题才是根本之举。
环保专家表示,目前,北京所面临的空气质量形势仍然严峻,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机动车污染。
“老旧黄标车的数量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10%,有30多万辆,但排放的污染量却占到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北京对于机动车污染的控制进展主要还是体现在新车上。”
郝吉明说,北京市虽然已实现了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但目前达到严格标准的新车所占的份额比较少,“北京的车龄在10年和5年以上的车比较多,如果是10年以前买的车,中国还没有实行国一标准,如果5年以前买的车,北京还没有实行国三,所以说,北京虽然已经实行了国四标准,但在路上跑的大多数车还都不是国四标准。”奥运会控污成功经验将作为长效机制保留
“即使今年北京的空气质量完成70%的达标要求,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还有30%的日子、100多天的空气质量是不达标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奥运会后对这30%加大解决力度。北京还面临着继续发展的压力,往后的工作注定是更加困难的攻坚,不过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杜少中表示,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在奥运会之前所采取的所有长效措施都将一直坚持下去,至于奥运会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将会对其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一定形式将绝大部分减排措施形成固定政策,坚持实施。
奥运会后,北京将大力发展公交、提倡绿色出行;加快重污染车辆的淘汰治理速度,在已有的限行重污染车辆的基础上,加大限行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施工扬尘的控制,“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施工企业肆无忌惮地扬尘,我们不能容忍一辆"龇牙咧嘴"的渣土车在我们城市道路上横行。”
杜少中说,奥运会期间停工、限产的重污染企业必须要解决排污问题,如不能确保达标排放,绝不会是简单的恢复生产;对污染特别严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的重污染企业要彻底关停。(据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