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9月22日讯日本共同社河野彻近日发表题为《通过奥运感受到人对人的关心》的文章讲述他在奥运期间亲身的感受。
文章如下:
为了参与奥运会官方新闻服务,本人有机会在北京工作了一个多月,并于上周回到东京。
这次北京之行给我印象很深。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时隔两年多的访问,期间感到北京变化实在太大。除了高楼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交通便捷等表面上的变化以外,服务意识也就是人对人的关心也比以前确实改变很多。以下通过在北京公交上“移动”时的短暂经历,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过去我对中国人际交往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亲人和朋友等“自己人”非常热情,什么都可以说,对同事或者同学等人也友好,但是按关系分别对待,对“外人”不一定马上友好,熟悉前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当然,对客人很客气,不过,客气和热情是两回事。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谁管在马路上或者公共交通上的外人呢?还有,北京的公交车和地铁一直很拥挤,服务比较差。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次我在奥运主新闻中心(MPC)工作以外,有机会到首都体育馆采访排球比赛。奥运班车服务特别好。MPC和各场馆间每半个小时都有免费班车,因设置奥运专线非常准时没有误点,也可以说我们受到“特殊待遇”。在首都体育馆完成采访任务后,我突然有个想法,想坐一下普通公交车和地铁回新闻中心。我二十年前在海淀留学,当时经常坐320路公共汽车,想到了正好首体边上有车站,干脆坐320路到中关村换地铁吧,也可以看一看普通老百姓的公共交通怎么样。
没等五分钟,车来了。开始我以为在脖子上挂的注册媒体记者证发挥作用,售票员不只是不要钱,而且非常客气地回答我的问路。虽然人不少比较拥挤,但是车很漂亮干净,设施不亚于东京大巴,有电视可以看到奥运比赛。
在下一个站,有地方口音的七十来岁夫妻上车来。售票员马上说;“人多,往里走,请扶好”。有一个小伙子发现老太太带的东西多又有点累的样子,二话不说就让位给她了。看来,大家不是为了客气,是热情,不管有没有什么证,该帮忙的就帮忙。售票员到了“海淀黄庄”提醒我该下车。我当时感觉了一种温暖。
我上了地铁10号线。设备先进,进站刷卡就行,月台和车线用玻璃门隔开,车进后才开门,非常安全。这次也没等五分钟车就来了。人们没有以前那样冲过去,排队有秩序地上车。虽然人比较多,但是没有那么拥挤感。过两个站,我还有了一个座位。
我穿的是奥运官员红色工作服,也许是出于好奇,坐在旁边的一位先生问我是什么衣服,我们就开始聊天。原来这位先生也是同行,是媒体工作人员。当天放假带夫人和上人大附中的女儿准备到鸟巢看比赛。我向他介绍“共同网”,表示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进一步增加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等大话。但是,后来知道这位先生刚从日本旅游回来,非常了解日本,所以没必要那么多啰唆的介绍。我们友好地谈两国老百姓的交流后,交换名片约好保持联系,就算交朋友了。
在市场经济社会“顾客是上帝”,所以商业上的“热情服务”不算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大型活动或者自然灾害等时,中国表现出的组织力量和凝集力,我都看到过。也许因为现在是奥运时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想影响了大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人们从内心发出来的感情是不能勉强的。我认为我看的一切不是演戏。北京确实是开始变了。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