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右)与航天员翟志刚在一起。吴建平
摄
5年前,“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飞天梦。本报记者更有幸首次走进东风航天城,亲历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也正是在那时,记者邂逅了城内唯一一位南京籍的航天专家,低调的他总是以一个老乡的热情为我们提供各种生活上的帮助,却始终不愿接受采访甚至透露姓名。从那以后,记者便称他为东风航天城里的“南京老大哥”。
5年来,“南京老大哥”低调如昔,记者偶与他通话,听到的多是一个在外南京人对家乡近况的问询和挂念,言及本人,每每一句“我是一个普通航天人”尽矣。
几天前,本报(扬子晚报)记者为采访“神七”发射再赴东风航天城,第三次与“南京老大哥”相会在城内。在记者的再三恳请下,“老大哥”笑了,“好吧好吧,想知道什么你们问吧。一走20多年,通过扬子晚报给家乡人问个好,也确是应该的。”
于是,记者得以在此郑重写下“南京老大哥”的姓名和身份——王晓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载人航天指挥部总工程师。
航天情 在王晓庆的办公室里,无论是满满一书柜的书籍杂志,抑或桌角茶几窗台上的一些小装饰品,总能从中发现和航天的关联。
“这些书是我的老朋友,办公室搬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王晓庆说,随手拿上一本,他都能记起自己是在何时何地得到,甚至某一页上的某个圈注是留于哪一次阅读。“它们见证了我和中国航天事业20多年的难解之缘。”
1984年,王晓庆还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他怀着对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憧憬,从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原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走出,来到距离家乡数千里的东风航天城。“那时的航天城其实已经初具规模,几代人用汗水和智慧在大漠里开辟出的这样一座城池,在那个年代曾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在王晓庆的记忆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航天城每年都在变化,和他刚来时已是天壤之别,“身处其中久了,早习惯于她的日新月异,这或许就是航天城的魔力吧。”
24年,从最初的测试站学员,到载人航天指挥部总工程师,一本记者在航天城江苏老乡那里无意看到的内部刊物细化了王晓庆其间的经历——王晓庆,作为载人航天、卫星、导弹等飞行试验任务的一线组织指挥者、技术负责人,先后参加和组织指挥了多次飞船、卫星、导弹的飞行试验任务,并多次牵头制订了相关试验任务的流程和计划,解决了许多航天产品质量问题,指导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和组织指挥人才。
同样的途径,记者还看到了我们的南京老乡在大漠深处留下的一串坚定而深邃的脚印——6次荣立军队二、三等功,7次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全军重要科研成果奖,2006年获代表中国航天事业极高荣誉的航天基金奖……
被问及此,王晓庆笑笑,“我很幸运,长期以来一直能有机会在一线承担比较重要的岗位。作为一个航天人,能学有所用,为祖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出一份力,足感自豪。”
神舟情 作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历次“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科研试验任务的亲历者,王晓庆对寄托国人飞天梦想的“神舟”家族,自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直至今日记者还清楚记得,5年前采访“神舟5号”发射,我们与时任基地作战试验处处长的王晓庆第一次相会。那时的他忙碌于发射场各类纷繁复杂的组织指挥工作,制订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工作计划和发射日期。在“神五”即将发射的那一刻,他转头面对身边的记者,“我经历了神舟1-4号发射任务,今天也激动得忍不住要流下眼泪,杨利伟向李继耐部长汇报的那句话说得太好了,他说,我在舱内一切良好,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保证完成任务,顺利归来。”
和2003年时王晓庆的泪水一样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2005年“神六”发射前,他在办公室面见记者时脸上的疲态。当时已是基地921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的王晓庆,刚刚领导完成了“神六”厂房隔振平台改造和飞船检漏间改造等任务,这只是他牵头负责的工作中一小块内容,却对载人航天任务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调查研究、细化方案,要具体到每一条电线和每一颗螺丝钉。”
说起质量把关,值得一提的是在1996年,中国航天事业处在低谷,著名的“5条归零标准”正是诞生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参与制订了这5条标准的王晓庆告诉记者,这20个字如今已成为航天事业质量把关的第一原则,是中国航天走向高成功率的一个重要保障。
话题转向即将发射的“神七”,王晓庆说,“高成功率”在此次“神七”任务中得到很好体现。“经过严格把关,神七的技术状态和质量情况到目前为止非常令人满意,已进行的各项测试、试验都很顺利,没有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
家乡情 在王晓庆的案头有一块雨花石,“记不得是哪一年了,回南京时无意中发现这块石头,上面的图案很像一艘航天飞船,就买下来放进了行李箱。”
记者相信,小小一块雨花石上除了寄托着王晓庆的航天情缘,更有他一份对家乡的赤子情怀。“家乡好吗?”三次见面,几次通话,这样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从他口中道出。
王晓庆在南京土生土长,至今说话仍带乡音。在和记者的数次交谈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他在南京玄武区的家以及周边熟悉的街道,那里生活着他年迈的父母。“离家这么多年,要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二老了。”王晓庆是独生子,他永远记得父母当年依依不舍把他送上西来火车的情景,“因为工作原因,回家次数不多,电话里也很少谈起我在这边的工作和生活。但老人们都能理解,他们身体并不是很好,但每次我问起时总安慰我,说家乡对他们很照顾,让我安心工作,不要太牵挂。”
可以看出,与南京有关的每一件大事都会牵动这位远方游子的心。“神五”发射时,他向记者问起非典对南京的影响;“神六”发射时,他关心同一时间在南京举办的十运会;今年,南京创建文明城市的话题被他屡屡提及,“虽然很少回家,但每次总能感受到南京的变化。我想借此机会,通过扬子晚报说上几句心里话。一是祝福南京这次创建文明城市获得成功,二是感谢家乡政府和家乡人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关心,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做何工作,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南京人。”(特派记者张磊
谷岳飞 发自酒泉东风航天城)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