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为救市实行重大制度转变,同意两大投行变身银行控股公司
高盛、大摩获准吸纳存款“自救”
晨报首席记者 周 凯实习生 伏 昕
美国政府的救市举动再出 “奇招”——美联储昨天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俗称“大摩”)从投资银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这意味着华尔街仅剩的两大投行可以设立商业银行,通过吸纳存款来 “自救”。
存款将成投行“缓冲垫”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华尔街最动荡的一周,经历了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震惊的“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在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死亡”数月后,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低价收购,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坍塌”。唇亡齿寒,坊间对华尔街最后两家主要投行命运的谣言从未停过,不断有人在揣测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终于,在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后的第七天,美联储批准了最后两家投行“变身”银行控股公司的要求。美联储官员还表示,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将可混业经营,并从央行获得更多的直接贷款,这样既可以增强投资者对美国金融系统的信心,也可使两大投行获得更稳定的融资渠道。
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具有存贷款业务,虽然受到更多管制,但相对投资银行来说更加稳定。在资本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收入来源单一的投资银行无法独善其身,而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可以成为一个“缓冲垫”,使它们不再是“举债经营”。
管制加强但经营空间扩大
两大投行“变身”当日,路透社报道该事件的标题为“高盛、大摩变身美联储管制下的银行”。《纽约时报》也认为,这一举措将使高盛和大摩成为“管制下的银行”,是不是意味着今后投行被“收归国有”呢?按照美国法律,美联储有权监督全美所有的银行控股企业。而在此之前,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只需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督,它的标准显然要宽松得多。
究竟是“松绑”,还是“管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张小英认为,美联储这一举措虽然看似加强管制,但实际上也给予了投行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经营空间。她分析认为,美联储的初衷实际上应当是给予投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以通过吸纳存款扩大资金来源来进行自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副研究员殷剑峰告诉记者,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上,自由化和管制一直是相互交替的,等到下一轮牛市出现的时候,投资银行很有可能再获生机。
能否奏效本周将见分晓
美国政府祭出的这一“奇招”能否奏效?业内人士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看,而要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救市组合拳”能否恢复市场信心。
当地时间2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将就布什政府拟定的金融救援计划举行听证会,高达7000亿美元的庞大救市计划随后也将在国会过堂。这一救市计划能否获得通过、通过后能否获得市场的积极回应,才是判断此次金融危机走向的关键因素。
殷剑峰表示,两大投行“变身”是对美国金融市场面临拐点的及时回应,可以帮助投行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收入来源。美联储的这一行动可以帮助投资者重拾信心,也可以使市场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