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神医扁鹊虽然留名后世,但他对自己大哥的医术却是佩服得不得了,自觉一生难以望其项背。这是为什么?
原来,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后下手,大家认为他医术高明,因此声名远播;而他的大哥则是在发病之前,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灶根除了,人们都以为他不甚懂医,所以没什么名气。
只有扁鹊清楚,自己医术再怎么高明,也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与大哥将病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相比,高下立见。
扁鹊大哥的高明之处,用古人的话来讲是“良医治未病”;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预防为主。问题是,知道预防为主不难,难在怎么去做。事实上,高明如神医扁鹊,终其一生也未能达到大哥的高度——真正要做到预防为主,需要我们下很大工夫。
向扁鹊的大哥学习,就要把主要心思、工作重心用于预防上,在工作中多一点预见性,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前移,充分认清安全工作的规律,建立健全相关防范机制。就像扁鹊的大哥那样,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病理,摸清发病规律,从而在蛛丝马迹中发现潜在病患并提前医治。
向扁鹊的大哥学习,还体现一种政绩观,一种道德感。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扁鹊,却少有远见卓识甚至先知先觉的扁鹊大哥。这往往不是我们见识短浅,更多是因为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够,想出名挂号的多,甘愿埋头苦干的少,使我们对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缺乏热情。
向扁鹊的大哥学习,可以少一些意想不到,多一些成竹在胸;向扁鹊的大哥学习,可以在病发前保护好健康躯体,敲敲警钟、拉拉袖子,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治病救人是最后选择,剔除病体是最坏打算。等到病情发作之后才去医治,即使医治好了,也走了一段弯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损失显而易见。但愿我们都向扁鹊的大哥学习,使预防为主的思想尽快落到实处,贯穿在工作中,体现在效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