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教室明亮,绿荫满园,犹如徜徉于校园。
这里,内务整洁,口号嘹亮,犹如置身于军营。
这里,有一群人,头顶着国徽,身穿着警服,用青春和热情撒播爱的种子,托起生命之舟。
这里,就是北京市劳教人员调遣处。
作为北京市惟一一所开展收容教育的劳教场所,其职责被形象地概括为“收容第一站,管理第一关,教育第一课,矫治第一步。”2000年建处以来,处党委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带领广大民警职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教育矫治工作牢牢把好了第一道“关口”。
8年来,先后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2005年被司法部命名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
建好收容遣送“第一站” 步入调遣处大门,许多人都惊异于它优美的环境,处区绿化美化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北京市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处内劳教人员生活教育区、习艺劳动区和民警办公行政区三区分立,综合教学楼、劳教人员宿舍楼、民警办公楼宽敞明亮,心理咨询中心、会见室、团聚楼、健身苑等各类帮教设施配套,劳教人员生活区内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物品储藏室、心理咨询室设施齐备,为教育、感化、挽救劳教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作为北京市惟一担负收容、遣送劳教人员任务的单位,调遣处建立了完备的收容遣送工作流程。在收容方面,形成了规范化的收容工作程序,收容预报、法律文书核对、健康体检、权利义务告知、分类编队,各个环节分工明确,确保了对送交执行的劳教人员做到依法、准确、安全收容。在遣送工作上,制定了详细完备的工作预案,从局内到局外,从汽车到火车,工作程序严格规范,各项流程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完善的设施,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了依法收容、安全遣送。从2000年建处到现在一直保持了收容调遣工作平稳运行。
把好安全管理“第一关” 由于环境适应问题,刚入所的劳教人员往往会出现紧张甚至抵触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调遣处一方面紧紧抓住安全稳定这个前提,从强化安全机制入手,探索构建场所安全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员的安全责任制网络。严格落实动态分析、安全排查和巡查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现场管理标准、实施预警控制;建立生活卫生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各项饮食安全措施;认真做好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对收容人员实施全员初筛监测,实行内务及个人卫生定置管理;组织开展定期健康体检,对患病劳教人员及时诊治,重点病人实施重点管理,充分保障劳教人员身体健康,有效防止各种传染病流行。
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让民警更具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民警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谈话教育,将每一名劳教人员的思想摸清、摸准、摸透,做好针对性教育。劳教人员张某入所后,表现得非常消沉,不愿说话。民警及时和其进行谈话了解,发现该人患有甲亢等疾病,当即带她到医务室治疗,鼓励她消除自卑感,使张某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细心的民警发现张某似乎另有心事,经过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张某与爱人离异多年,家里有年迈的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哥哥和尚未独立生活的儿子,心里放心不下。为此,民警在做好思想疏导的同时,及时安排张某写了家信,并拨打亲情电话与家人取得联系,使她打消了种种顾虑。张某在临调走时流下了眼泪:“因为被劳教,家人都嫌弃我、远离我,而民警却这样关心照顾我、耐心帮助我,比亲人还要亲。”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调遣处努力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组织民警开展培训、业务交流,不断增强民警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鼓励民警积极参加法律、心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推进民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化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开展阳光执法,加强监督检查,聘请人大代表李素丽、政协委员冯维海等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执法监督员,设置“公示栏”,实行“听证制”,推行“承诺制”,认真落实所务、政务公开,以公开促进公平、公正。
上好入所教育“第一课” 入所教育作为调遣处特有的教育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课堂化教学为主,个别教育、心理矫治、社会帮教等辅助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矫治格局,让劳教人员在入所之初了解社会形势,珍惜时光,加速思想转变过程。
在教育内容上以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认罪认错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调遣处积极培养专业化的民警教师队伍,组织民警参加教师进修学习,考取社会教师资格证书,不断提升民警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水平。民警教师也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电脑、电视、投影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开展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练习,提升了教学的科技含量,激发了劳教人员的学习兴趣。民警在实践中针对文盲类劳教人员,还自创了一种图文结合的教育方法,将规范用语全部描画成图片,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配合文字进行讲授,方便了劳教人员的记忆和掌握。通过集中开展入所教育,使劳教人员进一步增强了规范意识,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挽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帮助迈好人生“第一步” 在进行规范管理、集中教育的同时,调遣处针对新入所人员特点采取多种矫治手段,促进劳教人员顺利适应新环境,不断进步成长。调遣处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培养专职民警心理咨询师,利用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开展行为矫正和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了新入所劳教人员出现的压抑、焦躁等不良情绪。
调遣处三大队民警李贺然,既是收容大队的一名普通管班民警,又是一名心理咨询员。他在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将心理咨询技巧和日常管理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利用精神分析、心理暗示等方法帮助劳教人员疏导情绪,树立信心,改变认知。劳教人员徐某,因盗窃进入劳教所,行为表现自暴自弃,李贺然通过谈话了解到多年前,他曾救过一名落水儿童。随后,李贺然在班会上表扬了徐某,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渐渐地,徐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行为变得规范了,学习变得努力了。劳教人员说,“李队长对我们不只是指出问题本身,还结合许多生动的例子,将许多道理讲得让人心服口服。我们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几年来,班里的劳教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名劳教人员都不会忘记他严厉又不失亲和的管理教育风格,每一班的劳教人员都会带着他心理咨询时的叮咛和忠告,充满信心地走向下一阶段改造生活。
在实施严格管理的同时,民警也用他们的爱心、诚心、信心温暖着劳教人员的心田,滋润着劳教人员的心灵。2004年10月的一天,劳教人员陈某的丈夫将年仅3岁的儿子丢在调遣处大门口,留下一张“托好心警察照顾”的字条,就仓促离开,不知去向。得知此事后,处里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制定解决方案,首先将孩子放在第一位,抽调民警悉心照料,并查找其丈夫下落,同时积极联络有抚养能力的家属。与此同时孩子被民警带回了温暖舒适的宿舍楼,热心的女民警带来了衣物、玩具,处领导派人送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在民警的轮流看护下,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能够联系到的家属却因为家庭、经济等多种原因无法解决抚养问题。如果孩子得不到妥善的安排,劳教人员陈某在所内也无法安心接受教育改造。最后调遣处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北京市太阳村特殊儿童救助研究中心,在征求陈某本人意见后,决定让太阳村在陈某被劳教期间代为抚养和管理其儿子,让孩子在暂时失去亲人的情况下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健康成长,让孩子的母亲在劳教期内安心改造。并安排民警带陈某去儿童村参观了村内设施和孩子的衣食住行情况,看到完备的生活条件和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陈某流下了感激的热泪,当即表示在劳教期内遵纪守法,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母子团聚。
虽然劳教场所的环境是封闭的,但民警关爱、期盼的心永远向劳教人员敞开着。他们用双手点亮劳教人员心中的希望,用真情温暖劳教人员的心田。他们用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践行首都劳教人民警察的誓言,拯救一个个失落的灵魂,帮他们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文/张晓欧李军亮图/范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