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24日电(记者王艳明)受风吹雨蚀等自然破坏,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长城、陵墓等土遗址出现了多种病害。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经找到了使其延年益寿的科学对策。
记者近日从正在敦煌召开的“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研讨会”上了解到,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PS(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为主要加固材料的土遗址加固工艺和方法,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土遗址。
长期致力于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专家开始了丝绸之路较干燥环境中土遗址的保护和研究,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成功地对交河古城、玉门关、西安半坡、秦俑坑及三门峡西周墓地车马坑等土遗址实施了保护加固。
土遗址是古代建筑被毁后留下的土建筑体部分,在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中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主要类型有房屋建筑遗址、古城、长城、关隘、烽燧、土塔、陵墓及出土的坑、穴、窑、窖等,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考古价值。
中国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有利于土遗址的保护,但千百年来,受风吹雨蚀等自然破坏,许多丝绸之路沿线的土遗址都出现了风化、裂隙、坍塌等病害,急需抢救和保护。
据李最雄介绍,经过反复的室内实验和现场保护加固表明,土遗址经PS渗透加固、裂隙锚固和灌浆加固等科学工艺处理后,土遗址的粘土力学强度、水稳定性和抗风化能力等大大提高,抵御自然破坏的能力显著增加。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以PS为主要加固材料的土遗址加固工艺和方法,已经得到了文物保护专家和社会的认可,目前正推广于丝绸之路沿线土遗址的保护加固当中。
(责任编辑:郑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