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低压舱训练大厅,正巧碰到两名航天员在进行低压训练。看到现场工作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记者不由自主地多了一分紧张。
低压舱是个悬空的圆柱体,乍一看像个大铁桶,其顶部设置两根滑轨,舱外服被悬吊半空。低压舱里还配置有服装故障模拟装置,为航天员训练设置发送模拟的服装故障信号,记录操作结果;配置气体在线采集分析设备,能实时分析服装内气体成分。
离低压舱不远的地方,是低压舱训练控制中心,两者之间散落着密密麻麻的电线。
没有多久,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两名航天员按步骤将舱外服穿好。此时,担负“导游”职责的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对记者说:“太空中,人穿了航天服之后,面临两个环境,一个是失重环境,一个是真空环境。失重环境,我们用水槽模拟了,那真空环境就是用这个低压舱来模拟的。”
常人可能不知道,低压舱训练是一项高风险的训练,一旦服装泄露,舱内的人就会面临减压病的危险。
减压病是由压力快速下降引起的。原本溶解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氮气,在压力降低时,就会游离出来形成气泡,使某些组织受损,或形成气栓堵塞血管、引发各种病症,一旦这些气泡停留在中枢神经,甚至会使人休克。
一按电钮,舱门被缓缓关闭。这只封闭的“大铁桶”将为航天员带来太空中最严酷的环境——真空。在这里,航天员必须要突破的,是低压环境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和实践操作上的变化。
随着指挥员口令,舱体开始逐渐泄压。记者看到,舱内的两名航天员一面重复着口令,一面进行操作。随着气压的降低,航天员回答的声音变粗,音量变小,听上去很飘渺。
口令越来越密集,似乎整个大厅的气压都在降低。吴斌对记者说:“虽然舱外服能够保护航天员,但是服装内部为维持生命保持的42千帕的压力,相当于我们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的压力。一般人进去,都会感觉头疼,耳朵也受不了,就连声音都难以控制。”
“调节水升华器散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航天员全神贯注地在真空环境下按步骤操作舱外服。
“紧急复压!”5秒内,低压舱里的气压又恢复到40千帕,10秒内后由40千帕恢复到常压。
舱门缓缓开启。此时,吴斌轻松地对记者说:低压舱训练除了让航天员体验舱外服的操作特点,更重要的是让航天员觉得这套服装能在真空环境下保护自己,这样心里就踏实了,对完成出舱任务信心就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