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拔地而起的楼房、汹涌而来的人潮、喘着粗气的道路,越来越感觉劳累,周身散发出疲沓、无奈的气息,肩头荷压了再也卸不下的重担。无人替你解忧,也无人在意你的艰难。于是,我便走向阅读,走进曾给我力量和启迪的《徐悲鸿一生》。
此时此刻,它是我惟一的朋友。
《徐悲鸿一生》1982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很快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迄今已累计销售近6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日、捷克等多种文字。作者廖静文在书中以充满深厚感情的笔触,描述了徐悲鸿由一个贫穷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画家和开创中国美术教育一代宗师的坎坷历程,反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和对邪恶的憎恨,叙述了他曾经不幸的婚姻及他与作者永恒的爱情。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缅怀泻于笔端,文笔优美自然,感人至深。
我第一次接触此书是1983年冬,在镇上供销社文具部购得,用了一个通宵一口气把它读完,甘甜和馨香沁入心脾,轻飘飘的心一夜之间变得深沉。我和妻子相识相恋的过程中,本书犹如润滑剂,点缀了那段扣人心弦的时光。后来,本书被我一位同学带到海南,再未谋面,令我怅然若失。从此,我便时时留心搜寻。1985年秋,我在县城的一家小书店又买了一本,珍藏至今。
那么,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是什么呢?
首先,徐悲鸿对青年学子的无私相助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创作所得不是资助祖国的抗战,就是资助一些穷朋友、穷学生。先生有大才可以大富大贵,但他不贪图钱财;先生有大德能够身居高位,但他不希罕高官厚禄。年轻时的痛苦遭遇使他永远同情处于困境中的人。
其次,徐悲鸿与廖静文之间纯洁、高尚的爱情可歌可泣。廖静文的出现,唤醒了徐悲鸿冰封已久的爱情,让他找到了至爱和情感的归宿。徐、廖牵手之路障碍重重,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
从最初读到这本书到现在,25年过去了。在生活的辗压下,我生活的激情似乎耗尽,偶尔的一点想象也成为奢侈的事情,每夜躺在床上大脑中塞满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烦难。早晨一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眼前的急迫,惯性的冲力挤压着我同好书的联系。而对文字我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情感与依恋,放弃阅读,不仅不能轻松、超脱,反而愈加苦恼。现在,当我重读此书,记下点点滴滴的感受时,又得以回归阔远而美艳的浩瀚,书中主人公人性的光芒给我力量,人格的锋芒给我勇气,思想的彩虹给我指引,它们轻盈地激活了我中断的心灵之旅。书给予我心灵的憩园,我要像主人公那样,“在莽莽的城市里,种植出我们内心的愿望”。湖北曹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