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性、安全的超级飞船
——为“神七”而设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怎么设计的?她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有什么不同?安全性———设计第一准则
“神七”发射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同前两次一样,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
飞船设计师们把“安全设计”视为第一准则,哪怕是细微之处,哪怕是几经验证过的技术,他们还是追求万无一失。
“生死之门”
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称为“生死之门”。
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首次上太空时,不存在开关舱门的问题,费俊龙和聂海胜再次进入太空,在轨道舱和返回舱中活动,仅仅需要打开一个舱门。而“神七”的任务涉及航天员出舱行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需要开关好两道舱门。
“神七”上的航天员开关舱门时,要完成开保险锁、开关转动手柄、拉开舱门、给舱门套上保护罩等一套规定动作。
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考虑到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因此把“神七”的舱门通径变大了,由“神六”时的750毫米加大到850毫米。
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成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太空环境又直接影响到开关舱门,特别是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等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是像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意味着2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要百分之百地保证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必须在地面做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验证。2004年,设计人员特意研制了真空热环境舱门开关装置。游巍描述说:舱门专用的“真空罐”里,设置了开关舱门的机构,像个机械手在模拟航天员的操作。设计人员为了获得舱门在更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数据,在真空环境中,还把温度拉偏到零下45摄氏度和零上摄氏45度。科研人员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了试验验证数据。自2005年起,对生产出的舱门和开关机构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试验达数十次。低温环境对舱门开关影响最大,设计人员进一步对舱门进行可靠性试验,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打开舱门的动作反复做了数百次,获得了可靠的数据。
座椅“安全”改造
在“神五”“神六”返回舱里的座椅都采用火工品爆燃提升的设计,而在“神七”返回舱座椅的设计上,设计人员考虑到尽管飞船的密封性已经万无一失了,但是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的有害气体万一要是发生了泄露,后果就不堪设想。
为了保证3名航天员安全回归,最终确定了用“压缩空气”取代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了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只是工作介质采用了安全的压缩空气,这意味着即便发生泄露,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气瓶穿“衣”
“神七”任务之一是发射一颗小卫星。被释放的小卫星位于轨道舱前端,离5个复压气瓶近在咫尺,如果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产生碎片,就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一旦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为此,设计人员想到了给气瓶穿上“防弹衣”。
软质防弹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掌握这一技术。但是,这次是为五个圆圆的气瓶穿防弹衣,选用何种材料,采用何种形式,安全性能如何保证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
为更好地检验材料在真空环境下的技术性能,研制人员反复进行真空可凝挥发、真空质损等多种试验,反复比对实验结果,最终确定了保护罩的材料。
以前设计制作的防弹衣是给人穿的,做生物损伤试验时也给动物穿过,但给球状物体设计衣服还是头一回。研制人员拿出几套设计方案,最终瓜瓣型设计方案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人性化———为舒适而设计
有人戏言,航天员也是“soho一族”。在太空飞行的这3~5天,飞船既是航天员的办公室,更是航天员的家。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这两项功用,对设计人员来说,设计就像一次对家的装修。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装修风格,还要考虑到“家”的实际用途以及舒适性和便捷性。飞船总装主管设计师刘晓震介绍,“神七”从研发伊始就严格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生产与试验、舒适与便捷紧密结合,处处彰显人与飞船设备的完美交互。
飞船“瘦身”
“神七”不仅是三名航天员满负荷飞行,更要完成一名航天员的太空之旅,而舱外航天服的体积较大,两名航天员要进行穿脱动作,此外还要携带3人5天的生活物品,这势必要占据舱内的有限空间。如何保障舱内有限空间最大化利用,设计人员在舱内设计时尽量安装设备的仪器板,把其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供航天员活动。
装修出“家”的味道
就飞船而言,由于空间失重环境下的方向感与地球表面的概念不同,是随时变化的。为了让航天员更好地适应“捕捉”方向感的“测试”,更好地在没上没下、没左没右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在内部装修上,设计人员把舱体地面用褐色的阻燃装饰层覆盖,而其余各处则用乳白色装饰层包裹,这使得舱体内部看起来十分清晰与整洁。褐色的地面是地球所在的方位,因为褐色代表土壤,可以使航天员找到“家”的感觉。这就改变了传统上以单一浅色调为主的构图,形成一定的色彩反差,从而使身在太空的航天员有立体的视觉归属感。
规划布局,集中摆放
为了使处于失重状态的航天员工作更为便捷,“神七”的设计者将舱内的设备进行了分区域规划布局,按设备的用途、性能等因素合理地放置。例如,将航天员的操控设备进行了集中摆放。届时,航天员将面对多个显示器来监控飞船的飞行状态,包括舱压、换热、供氧以及调试舱外航天服时等各项数据指标,设备操作更加直观、简单、便捷。方便了航天员的工作,从而提高了人机运行效率。
细节着手,“软硬”兼施
根据以往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的活动对扶手的依赖程度很高,它起着保持平衡与助力的重要作用。从航天员从空间返回后的反馈得知,舱内部分扶手的“手感”不佳,不能很好地适应舱内活动的需要。
“神七”在舱体内外安置了20余个“软”、“硬”扶手。舱体内部以软扶手为主,其被安置在仪器板的侧面和舱壁上,这便于航天员在舱内自如地活动。而“硬”扶手则被安置在舱门和轨道舱脚踏板上,及舱外行走路线上,便于航天员寻找着力点,为出入舱体以及进行舱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报酒泉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