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中新社发 黄增光 摄
9月25日上午9点,东风航天城神舟宾馆,“神一”至“神五”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的戚发轫老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当时,距离“神舟七号”发射仅剩12小时。戚发轫称,他对“神舟七号”的发射有一点点紧张,但充满信心。
“我对神七发射充满信心!” 上午9时,记者敲开神舟宾馆213房门的时候,一头银发的戚老客气地将记者请进了房间。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老人的心。采访开始前,戚老和蔼询问了记者在航天城的生活情况后,笑着说:“干什么工作都一样,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得努力,必须得有付出。”
采访中,戚老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具体意义和步骤。戚发轫称,我们国家在“921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时候,就明确了要三步走方案:第一步是完成飞船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能把人送上天,正常运行,返回到预订的轨道上来,神舟五号、六号都已经超额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了;第二步是建立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建立的目的是为中国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里有四大任务需要完成,一是出仓活动;第二是交口对接;第三是原料的补加;第四是建立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有可能去建立空间站。戚老称,这次“神七”任务,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我对此次神七发射充满信心,一定会圆满完成。”戚发轫称,事实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队伍是值得信赖的,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虽然这支队伍平均岁数只有33岁,很年轻,但他们的总师、副总师,总指挥、副总指挥都从神舟一号开始就有参与,有的人甚至更早,从1992年开始就跟他一起工作,“应该说是久经沙场了”。
发射程序严格执行规定 “载人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要付出劳动和心血的,整个程序是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上,并严格执行的。”谈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戚发轫这样说。
对于严格执行规定,戚发轫拿起身边的一本手册举例说,25号神七发射负8小时后,真个载人航天系统的每一个的动作、人员的岗位的行动,甚至乘哪辆车,怎么走,几点几分,哪个人在干什么都规定的明明白白。
戚发轫称,为保证不出错,他们建立了“五有”制度:第一“有”,办什么事得有文件根据,文件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第二,办任何事情要“双岗制”,必须两人办;第三,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记录;第四,记录的任何数据都要认真和上次进行比较,看有没有变化,尽管同样合格,但要是比上一次是偏上还是偏下,就要查找为什么变化的原因。最后,还要签字确认。
紧张只是一种责任感 “我总的来说是胸有成竹,充满信心,但也有一点点紧张,但这个紧张是一种责任感,是因为认真而紧张,而不是因为没有把握紧张。”对于“神七”发射前的心理,戚发轫这样表述。
戚老坦率告诉记者,他最没有把握、最紧张的是神舟一号的发射。他笑着说:“"神一"发射的时候,确确实实,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当时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这个事情是第一次,神舟二号发射我就有把握了”戚老称,作为一名老航天人,他遇到了太多的第一次。此次的神七发射,对戚老和他致力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来说,又是一个新的第一次,即航天员第一次出仓行走。对此,戚老称,这次出舱活动,更多的作用决定于航天员本人因素素质的好坏,你不按要求去办,紧张了就说不好了。
希望航天员穿中国航天服出舱 戚发轫称,神舟七号飞船较之前的“神五”、“神六”有很多改进,一是研制了一个气闸舱,人要出去,外面是真空,里面是一个大气压,必须有一个过度,把防护舱打开之前,一定要保证两个舱之间的压力相通。气闸舱不仅是一个空间,还有卸压和复压的功能;第二大的变化是,“神七”的舱门比“神五”、“神六”的舱门要大,舱门直径有850毫米。
对于媒体近日来有关航天员“太空漫步”、“太空行走”等说法,戚发轫认为都不确切。他说:“应该叫出舱活动,因为太空中没有地,不能走。我们是在舱外搞了一些扶手,航天员实际上是拿两只手来走。”
此次“神七”宇航员出舱时,一人穿中国制造的航天服,另一人穿俄罗斯生产的,对此,戚老真情地说:“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我们都希望我们的航天员能穿我们自己生产的宇航服出舱活动。”
中国航天员适应能力最强 戚发轫向记者透露,在飞船飞行到第39圈的时候,“神七”的一名宇航员就要出舱。对此,他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人的适应空间的能力很强,按照国外的惯例,一般一个人上去之后72小时才能适应环境。而咱们比他们时间要短得多。杨利伟去了之后一天就适应了,他落地之后,自已进行了断伞和打开舱门的动作,证明他很快就适应了太空环境。”
中国飞船可以送普通人上天 此前,有专家称:中国目前的飞船状况尚不能把普通人送上太空。对此,戚发轫肯定地说:“中国飞船完全可以把普通人送上太空!”
“我们现在用发飞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戚发轫自豪地说,中国的飞船环境和美国的一样,中国飞船的环境完全符合医学标准,这个标准是医生、医学家制定的,过载,噪声,温度、湿度都是符合要求。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科学家都要进去,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
对于普通老百姓何时能够实现遨游太空的问题,戚老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他笑着说:“目前,我们培训的14名宇航员中,还有很多人没有上去,普通老百姓肯定没有机会了!”
人物介绍: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他提出了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
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来源:兰州晨报) 特派记者 阎世德 齐兴福(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