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王楠已经当了8年的火箭动力系统指挥,执行过13次火箭发射任务,被运载火箭研究院的同事称为“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因为表现出色,他在大学毕业后一年内被破格任命,“师傅”带了他几年后,在70岁高龄放心地退休了。
火箭所属8个分系统其他系统的指挥,也都在30岁上下。“现在,我已经是老同志了。”王楠笑着说。
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在这次神七任务中,火箭试验队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而飞船试验队人员平均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
他表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经过国家重大航天工业活动的推动,航天技术人员已经实现新老更替,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据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介绍,神舟七号飞船的研制团队人员平均年龄是33.6岁,很多人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他们是团队的主要力量。
神七任务最大的亮点舱外航天服,研制队伍平均年龄还不足30岁。在3年多的时间内研制成功国产的舱外航天服,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创造了科研攻关的奇迹。
李猛是航天员系统舱外航天服手套主管设计师。人如其名,舱外航天服分系统主任刘向阳对这位“80后”下属的评价是:加班猛、干活猛。舱外服手套性能试验,在零下120摄氏度的条件下,要求试验人员裸手戴上舱外服手套抓东西。一旦手套不过关,试验人员轻则冻伤,重则双手不保。李猛主动请缨。手套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3年多来,“手套”就是李猛生活的中心。他袒露心声:“我们是最一线冲锋的人,能参加这个国家级任务,机遇非常难得,我很珍惜。”在年轻的科技人员看来,艰苦的研制工作同样伴随着快乐。神舟七号制导、导航和控制分系统研制团队的年轻人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他们提出了“为了理想,为了飞船”的口号。
各系统也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制订了针对人才培养的“184”战略工程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培养10名技术专家、80名在本系统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400名重要岗位的操作手。
王楠2004年开始在职攻读国防科技大学的工程硕士,今年拿到学位证书后,运载火箭研究院为他报销了60%的学费。类似这样的政策鼓励了大量的年轻人进一步学习深造。政策完善的同时,待遇也在不断改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李洪院长说,我们尽量做到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收入相匹配,不断提高大家的待遇。尽管可能还不够好,但是我们要保证优秀的科技骨干、管理骨干,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神七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确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航天人才,我们完成了这个任务。马兴瑞则表示,跟美国,尤其是俄罗斯的航天队伍相比,我们的队伍年轻,我们是有经验、能打硬仗的队伍,这也表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年轻人无可争议地成长为主力军。年轻人的热情和努力让老一辈航天人感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声远说:“他们成长速度之快,出乎我们的意料。那些老科学家总说看到年轻人这么上进,他们也干劲十足——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