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播报]
航天员舱外活动20分钟左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昨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航天员将于今天下午4时30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
|
王兆耀说,航天员完成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后,将穿着舱外航天服在轨道舱进行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为执行出舱活动作准备。根据飞行计划安排,航天员将于27日下午执行出舱活动任务,但具体安排要根据舱外航天服、航天员身体的状况而定。
据了解,此次神七配备的两套舱外航天服,分别为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
神七发射升空时,舱外航天服及部分组件处于分解打包状态,航天员首先需对舱外航天服舱载对接系统和舱外航天服进行启封,对空气净化器、氧瓶、电池组、无线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组件进行安装与测试,对服装尺寸进行检查与调整,还将对各种接口及服装内环境温度、氧气供给、通信连接等进行调整测试与系统检查,为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作准备。
由于所有工作均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工作十分繁重,根据地面模拟结果,整个过程需要12小时左右。目前,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进展顺利,预计可在飞船运行第19圈左右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昨表示,这次神七载人航天任务的报道非常透明公开,中央电视台几个频道同时在播,我们肯定会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媒体公开透明地播出我们的出舱活动。
航天员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完成 各指标正常
26日22时许,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组装完成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顺利通过各项测试。经地面控制中心确认,航天服各项测试指标正常。
26日早些时候,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对“飞天”、“海鹰”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进行启封后,分别对2套服装可更换部组件进行了安装与检测。然后,他们对航天服液路系统进行了检查和确认,将2套服装的电脐带与舱载设备进行连接,加电测试结果显示正常。
经过地面控制中心对3名航天员进行第2次医学检查确认,他们的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正常。
翟志刚、刘伯明随即回到轨道舱继续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工作。19时40分,2人同步对“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以及舱载设备气密性和阀门工作性能进行了检测。经地面控制中心对检查结果确认后,他们穿好生理背心,戴好通信头盔,打开舱外照明灯,与位于返回舱的景海鹏共同进行有线通讯、照明和摄像检查与数据传输检查。检查完毕后,2名航天员向地面报告情况,检查结果正常。稍后,2名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在轨道舱进行在轨训练。
翟志刚、刘伯明进行在轨训练
26日22时10分,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在轨道舱进行在轨训练。
他们首先检查并设置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状态,戴好个人装备。然后,2人分别穿好“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关闭航天服背包门,检查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控制机构及气密性,调节服装尺寸,开始进行移动训练。
尽管此前航天员已在模拟失重水槽和失重飞机上进行了充分的失重模拟训练,但由于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航天员在执行出舱活动前还要在轨道舱进行真正失重状态下的穿脱舱外航天服、移动、有效载荷操作等训练,以逐步适应太空微重力工作环境,提高后续出舱活动适应能力,顺利完成舱外行走等试验任务。
整个在轨训练持续约100分钟。训练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通过各种下传的数据及生理变化参数,考察和分析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心理倾向和动作定式,以及航天员活动引起的人船相互影响,真实记录航天员在飞行中的活动情况和干扰影响,精确计算航天员活动对飞船姿态的扰动情况,为修正飞船轨道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在此期间,另一名航天员景海鹏不间断地监视飞船运行状况,及时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并对返回舱进行了首次抽吸冷凝水处理工作。
翟志刚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在长达十几小时的准备工作之后,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于26日23时36分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七轨道舱内亮相。
从神舟七号飞船在轨飞行的第9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展舱外航天服组装和检测工作。从启封、组装到测试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而他们真正“穿上”服装只用了几分钟。
此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和分工情况。
这位负责人说,神七乘组第一次设置了指令长岗位。担任这个岗位的是01号航天员,他同时也是出舱航天员。02号和03号分别为轨道舱航天员和返回舱值守航天员。
在船箭上升段,三名航天员都在飞船返回舱里进行相关操作。01号正对飞船仪表板,02号和03号航天员的座椅以30度角分别位于01号的左侧和右侧。在仰卧状态下,02号与03号航天员的头部,紧挨着飞船的左右舷窗。
飞行进入出舱活动段后,01号和02号航天员进入轨道舱,03号航天员则留在返回舱,负责飞船监测和地面联络。
01号航天员将穿上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出舱回收试验样品并进行舱外行走。02号航天员穿上俄罗斯产“海鹰”舱外服,在轨道舱内为01号提供支持。
作为中国第三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乘组,神七航天员肩负三大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实施中国首次出舱活动。出舱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出舱取回放置在轨道舱壁上的实验材料和出舱行走。
第二大任务是完成包括回收固体润滑材料、释放伴飞卫星等在内的科学实验。这是继神六之后第二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第三大任务是满负荷、全方位考核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及各大系统。
[出舱过程]
今日出舱请关注八大关节点
传说中的孙悟空轻轻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航天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航天员26日进行哪些出舱准备?出舱后又会做些什么?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
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
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关节点三:搬家
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为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关节点四: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
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
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
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地交替换位,是一条最重要的“军规”。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关节点八: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届时,神舟七号的3名航天员,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庆祝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