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8日电 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
作者:伍轩
作为神舟七号飞船主管副总设计师的潘腾,个头不高,语调不高,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充满着自信和坚强。1995年,潘腾在获得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工学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中,直接从事神舟飞船的研制工作,2003年4月担任飞船副总设计师。
十余年来,他潜心钻研,善于创新,伴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腾飞,从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成长为一名飞船主管副总设计师,他用智慧和汗水、用无私和奉献,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刻苦攻关巧创新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任务是要支持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有人说,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从返回舱迈向轨道舱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人在中国载人航天征程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面对神舟七号航天员要出舱进行太空漫步,作为主管副总设计师的潘腾,深知实现航天员太空漫步带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先行的技术攻关、结构的重新设计、舱门设计、气闸舱设计、空间通讯系统、舱外照明系统、地面试验验证等等,都等着他和团队去攻关。
面对挑战,潘腾知道,必须盯住世界航天科技发展最前沿,潜心钻研,善于创新,才会在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前瞻性的科研成果。
一个个难关就像一个个拦路虎挡在了飞船研制人员的面前,但完成好任务、带好队伍的决心始终激励着潘腾一往直前。
早在1997年启动的国家863研究项目“空间实验室地面演示验证系统研制”中,潘腾就负责总体轨道和飞行程序设计工作,解决了低轨道航天器长期运行的轨道设计等难点问题,确保了空间实验室地面演示验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飞船大气层内救生轨道设计,是确保载人飞行应急救生的关键。在设计中,他提出了飞船在轨运行段自主应急返回救生方案,并优化了发射段八种救生模式的救生方案,使飞船大气层内大气层外应急救生相关飞行程序的设计更加完美。
2000年,潘腾开始参与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工作,先后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飞船飞行试验发射场、飞控中心和着陆场的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任务的同时,潘腾作为载人航天二期工程飞船系统主要技术负责人,率先开展了太空出舱活动技术、交会对接技术等的研究,研究成果为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实施做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2004年,当飞船“两总”系统明确由他负责神舟七号技术主管工作时,潘腾就和队伍开始了神舟七号的协同工作。在“两总”的统一指挥下,借鉴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的成熟经验,定状态、定方案,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几条线一起上阵,神舟七号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并且实现了技术上的高起点。
面对全新的气闸舱设计,潘腾和总体结构机构分系统的研制人员一起研究,在原来轨道舱不能大改动的情况下,航天员从哪里出舱,门开口直径多大,开多大的角度合适;在空间大小和总承重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航天员人数的增加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配置。任何一点的设计差错都将直接威胁到任务的完成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他的带领下,研制人员集中智慧,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计算机仿真计算,一个供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全新的气闸舱诞生了。
气闸舱作为航天员出舱的“过渡间”,如何确保航天员顺利开门出舱、顺利返回到舱内并保证关上舱门后的“密封性”,这是神舟七号飞船上的又一项新技术,所有地面验证工作都属首次。在飞船“两总”系统的支持下,潘腾带着队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
在轨道舱泄复压试验中,泄压的时间和泄压的状态曾一度困挠着潘腾和他的队伍,舱内的东西哪些会冒气、哪些会出水,试验前如何进行处理、舱内气压值最理想的状态是多少等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也一个个的冒出来了,为此,他们先后进行了100多个不同工况下的试验,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找到了最理想的舱内气压值,充分验证了航天员在气闸舱内工作、生活和出舱的最佳环境。
潘腾说“过去我们说要追赶先进国家,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不只是说说而已,要靠我们去干”。
脚踏实地避名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名利的诱惑也充斥在人们身边,当“刻苦钻研”和“坐得住冷板凳”变得像奢侈品般难得时,潘腾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执着的热情顶住了这股浮躁之风。
在工作中,两年甚至三年的辛苦耕耘,苦苦等待对潘腾来说并不少见:在围绕天地往返运输器如何能重复使用和设计简化的问题上,他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报告堆得像一座小山,3年的时间才终于得到解决方案。在设计飞船应急救生弹道时,面对缺经验少资料,考虑的状态复杂,实验难度大的情况,他顶住压力,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应急救生弹道和飞行程序的设计任务。
说到神舟七号飞行时航天员的安全问题,潘腾说,这是飞船两总系统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要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但是,关于出舱活动时舱内航天员用氧的安全性问题,着实让他们动了不少脑筋。为了确保用氧的安全性,潘腾和他的队伍联手国内各大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题研讨,一次次地分析、论证、验证,最后解决了氧浓度过高的难题。
针对神舟七号飞船状态变化较大的情况,潘腾和研制人员在关键产品生产、关键大型试验时都盯在现场,讨论方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说,设计师要到现场,和生产人员一起研究讨论,真正地和他们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才能心底有数,才能把握关键,只有自己真正沉得下去,真正和飞船“捆绑”在一起,你心里才踏实。
当一艘艘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后,当神舟七号圆满成功时,面对鲜花和掌声,潘腾的内心一直很平静,他说,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精诚团结重协作 在潘腾与飞船结缘的这些年里,他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工程,特别是像飞船这样的系统工程,凭少数几个人、几个部门是根本完不成的。作为个体,首先要融入到群体里,才能发挥出个体的作用。
在潘腾刚担任参数总体组副组长,负责应急救生弹道的设计工作时,他就虚心向老同志学,跟着老同志干。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应急救生弹道和飞行程序的设计任务。在这次攻坚中,潘腾感到收获最多的还是同事们彼此间的合作,一种“森林效应”。在参加“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控工作中,他的这种感觉愈加强烈。越是到了关键时刻,他看到这种团队协作意识就越强,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成员,都俨然成了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飞船系统的分系统多,涉及到的学科多,集智攻关的难题也多,各分系统间的界面多,各大系统的接口多,为此,潘腾经常把大家聚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功能,许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潘腾说,当上副总设计师以后,他更真切地感受到,在整个飞船系统这个大工程中,人与人之间都是互补的,彼此间都是互相欣赏的。一棵树再高大,只能称作为树,许多大树聚集起来,那才是一片森林。
潘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神舟七号飞船研制队伍新、经验少的情况,他不但虚心向“两总”请教问题,和其他副总设计师讨论问题,还像一位师长一样帮带年轻人,和他们一起积累经验,掌握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律。
面对着载人航天二期后续任务,潘腾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在飞天的征程上,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持续发展以及后续载人航天项目的开展做着大量工作。他说,他已做好了全部付出的心理准备,为中国的飞船,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