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王立彬)最新调查成果发现,在中国西南干旱贫贫瘠的“石漠化”岩溶地区发育了3000多条地下河,总长度达1.4万多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发布的2008年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显示,这些地下水的汇水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枯水季节径流量也高达470亿立方米/年,这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地下河水资源量占该区地下水总量的70%,开发潜力巨大。
西南岩溶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层中溶蚀作用强烈,导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快速渗漏到地下,地表水系不发育,造成地表缺水干旱;岩溶石山区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质差,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导致贫困,毁林开荒、滥砍乱伐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以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石漠化”是中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所特有的、在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认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存在治理地质调查工作滞后问题,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不够,石漠化治理科技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模式和技术有待完善。
(责任编辑: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