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海关,海关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
王国萍,现为杭州海关现场业务处长,1978年进入海关至今,不仅目睹了杭州海关的发展,也见证了开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巨变。
以下是她的自述:
1978年12月,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海关”这两个字是在浙江省外经贸厅下设的海关筹建处招录员工通知书上。高中毕业,出于对“制服”的向往和对海关工作的好奇,走进了海关的大门。
记得1979年1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1号文件是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尽管顶着当年1号文件的光环,杭州海关的成立却十分简单,总共十五六个人,借着杭州市外经贸委几间废弃不用的房间,对外挂起了“杭州海关”的牌子。别看现在浙商的生意做遍全球,但那时,杭州的对外贸易还很薄弱。一个直接的反映就是杭州海关的设立不是因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而是因为西湖,因为一条“杭州-香港”的旅游包机航线。
1979年6月30日,一个令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杭州—香港”航线正式开通。一大早,我穿上米色制服,别着由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中国海关”字样的红色胸牌,站在了杭州笕桥机场候机大厅的海关监管区内。说是监管区,其实就是在候机大厅里临时用几块屏风隔出来一块地方。8点多钟,一些穿着在当时看来十分时髦的港澳同胞走了过来,我上前对他们携带的行李进行检查。那时候,国内物资比较匮乏,来探亲的港澳同胞大都拖着又大又重的行李,就为了给国内的亲戚带一些“高级货”,如衣服、丝袜、香皂之类的日用品。有一次我检查一个香港人的行李箱,翻出一百多件衣服来,而当时国家规定允许带入境的衣服不得超过35件。
1985年,我被派到天津财经学院进修。两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杭州海关时,惊讶地发现原先主要依靠手工录入来完成的征税工作已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而在之后的十年,我国加工贸易等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海关业务也随之迅猛发展。
1998年,我当关税征管处处长的第一年。年初,国家对减免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内外资企业享受减免税一律按照行业、产业政策导向来审批,原有的计划指标被取消。之后,到海关办理减免税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经办关员常常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2001年11月,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新世纪海关的业务发展进入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和“通关便利”的新时代,对外贸易也呈加速发展态势。自2002年后,关税税率、审价办法、减免税审批都进行了不同幅度的调整。货运通关的“整合”使通关速度飞快提升:如长三角区域“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的启动,让苏浙沪的外贸企业享受到一次申报、一次放行的便利;在闻名世界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8000多个税则号的小商品在出口申报时简化到98个,海关3分钟就可完成现场接单审核,集装箱车3分钟就可通过卡口、运往全球……
30年风风雨雨,我眼看着无数浙商踏出国门走向世界,目睹了大量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驻足浙江,更见证了杭州海关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脚步从“一条航线”起步,发展为陆、海、空运进出口货物监管等业务种类齐全的综合型现代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