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李志晖 李惠子 林建杨)28日傍晚,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中心内,现场记者再次热烈鼓掌,并长舒了一口气――为了飞船的安全返回,也为了自己的报道即将顺利完成。
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神七”新闻中心自25日上午开放运行以来,80多家媒体的近170位记者紧盯电视屏幕上的视频信号,在与十几位专家现场问答互动中,见证并报道了“神七”60多个小时的飞行过程。
运载火箭点火、飞船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感觉良好”、首次出舱活动、飞船着陆、航天员出舱……“神七”任务的每个节点,让记者们经历了多次紧张、微笑、赞叹、欢呼。
“通过新闻中心内的视频信号和专家讲解,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这次飞行任务的进展,并准确报道。”美国国际公众广播电台记者乔瑟琳·福特说。她还自带了一部DV,随时拍摄电视中的精彩画面。
新闻中心专门收集中外记者意见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航天领域涉及许多高科技知识,如何在准确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对许多记者来说颇费心思。
据悉,此次新闻中心就飞船发射、在轨运行、航天员生活、出舱活动、着陆回收等主题,从“神七”任务各系统邀请了13位专家给予讲解。现场配有翻译,便于外国记者准确理解专家解释。
几天来,各路记者数百个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从航天员吃穿住行怎样、中俄舱外太空服有哪些区别,到人在飞船内活动会否改变飞船运行轨迹、飞船落地会砸出多大的坑……对于这些问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究员刘国宁的态度是,百问不厌,“我们确实有必要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这些航天知识。”他说。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介绍,由于现场的航天专家可以随时回答记者提问,“听众可以直接听到专家讲解和回答相关技术问题”,记者从新闻中心发回的报道得到了大量采用。
对于现场采访的共同社记者来说,新闻中心的功能已不仅是采访中心,还是航天知识科普中心。他不仅通过专家解释明白了"神七"的许多技术问题,“回去后又给其他同事讲解,帮助他们完善稿子。”这位记者在新闻中心问卷调查中写道。
新闻中心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对新华社记者说:“此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记者与专家面对面,从采访和报道情况来看,却是达到了当初让记者了解“神七”、熟悉“神七”、报道“神七”的目的。此后,每逢重大新闻事件,还会通过设立新闻中心,让记者更方便、更准确地获取新闻信息,更全面地向公众报道。”
而在此前,俄新社、路透社、美联社、日本富士电视台、《联合早报》等10家外媒13名记者已于24日进驻酒泉的东风航天城,展开“神七”发射报道。这是东风航天城建立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对海外媒体开放。
对于能够在东风航天城一线采访,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詹玮琦说:“我自己都觉得蛮讶异的,因为这个地方毕竟是一个军事区……我觉得这一步是很大的一步,因为它象征着大陆在对外媒开放上在往前走。”
詹玮琦从2001年开始在大陆驻点采访。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大陆的整个氛围包括对外媒采访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开放。“从这个单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整个大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她说。
俄新社记者谢平在“神七”任务实施新闻发布会上获得仅有两次记者提问机会中的一个。他说,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次中国首次允许海外媒体到东风航天城现场采访,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