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0-03 09:00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夏县西村,这个一百多户的小山村走出的山区型新农村建设路子,吸引了媒体的目光。
一条蜿蜒的柏油路,从夏县县城通到西村农户的门前。
在没有这条路之前,西村老百姓出一趟大山,来回要走一天一夜的时间。
一条山沟,两面就势掏出的土窑洞就是西村人的家。提起过去的光景,曾担任西村党支部书记的贾中义掩饰不住内心的伤感。那年阴雨连绵,一户人家窑塌屋倒,四口人两死两伤。
现在的西村已经是另外一副模样,全村140户全部住上了新瓦房,并且户户通沼气。过去的窑洞被修葺一新,改建为农家乐宾馆,破土窑一下子成了城里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借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西村的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并栽植各类花木26万株,安装路灯80盏,西村从一个破败的小山村变成了山川秀美的新农村。药材遍地、果树满山,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经突破4000元。
对于西村的巨大变化,村党支书王志忠这样说,山区村除了山还是山,要发展就得学会靠山吃山。几年前,西村除了几棵柿子树,再没有别的树木,满山光秃秃。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他们在800亩退耕地和1000多亩荒山、荒沟栽植各种树木400多万株,荒山成了西村的“绿色银行”。
西村旱坡地较多,适合种植药材,他们便千方百计从省里争取药材推进工程,实施药材富村计划。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推广,目前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仅药材一项,农民每年就可增收100多万元。
西村发展的脚步,引来了周边山村羡慕的目光。下庄、通峪、南岭、梨树坪四个临近村村民主动要求与西村合并。就这样,西村党支部变成了五村联合的党总支。通过有效整合5个村的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发展区域,并集中改善了水、电、路、学校等群众关心的社会事业,更多的山区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本报记者 段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