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辉 本报记者 余向华
9月29日,黄金大假第一天,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自然风景区热闹非凡。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云遮雾绕的神秘景观,引来游人声声赞叹:“这片原始森林太美了!”
游客没想到的是,如果不是10年实施“天保”工程,哪有现在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今天的游人如织?
“天保”10年,峨边不仅留下了这片15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还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曾经以砍伐为主的“木头财政”变成了生态立县的“森林财政”。
天然林停伐,生态环境恢复,峨边境内的42条大小河流成为了水能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水能蕴藏量125万千瓦。目前,该县电站装机已达35万千瓦,发电量由1998年的35337万千瓦时增加到2007年的124590余万千瓦时。今年,玉林桥电站、金岩电站等一批电站相继投入运行,将新增水电装机15万千瓦。鹅颈项、巴溪等10多座电站正加紧施工;还有一批水电站已完成相关手续,即将开工建设。
充足的电能,为峨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催生了一批新的企业和项目。明达集团走电冶结合之路,不断拓展产业链,发展成拥有全资和控股企业6家,员工1500余人,从事化工冶金、建筑、电力开发等的一家集团企业,正为打造中国最大铬铁企业而奋斗。到2010年,集团公司年产值将达20亿元以上。金凯亿公司技改扩建一期工程的2号电石炉生产线则于8月初点火投产。昌龙公司3万吨无锑粉状炸药技改项、东森集团100万吨水泥技改项目正抓紧实施,有研公司稀土金属加工3000吨项目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1至8月,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95052.3万元,同比增长36.85%,位列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第4位。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该县的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天保”工程绿了峨边、富了百姓。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县大堡镇火花村村民张亮发展茶园500余亩,注册成立的“鹰峰香雪”茶叶有限公司每年实现产值50多万元,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在他的带动下,大堡镇已发展优质茶近1万亩。1999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174个试点县之一,峨边把退耕还林与天保工程有机结合,走绿山富民、特色农业之路。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4.5万亩,投资5亿元的红豆杉基地启动,沙坪镇、大堡镇完成300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主推脱毒马铃薯。今年,该县种植马铃薯6万多亩,总产量达14.2万吨,薯农实现增收1.42亿元。“天保”工程还使峨边65万亩天然林竹得到保护,竹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稳定渠道,每年仅采笋一项,峨边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从“木头财政”到“森林财政”,转变的不仅是发展方式,更重要是民生得到改善。
从峨边城区出发,沿着峨(边)美(姑)路一路前行,公路两边,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居不断扑入视野。走进该县大堡镇双溪村移民新村,只见一座座红黄黑三色装点的房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观,而村中人们更是笑逐颜开。
走进村民拉布拉根家,只见电视机、VCD、收录机、电视接收机、饮水机、电饭煲等家电一应俱全,客厅里还摆放着一部电话机。拉布拉根说,过去他和其他30多户村民居住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坡上,为改善村民住宿环境,县里在峨美路统一规划,对他们30多户村民进行了整体搬迁。水通、路通、电通,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据悉,近两年,峨边县共投入近亿元解决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了彝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