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葡萄常”传人常玉龄正在传授制作技巧 |
| |
玻璃葡萄 |
1978年打破不传外人的规矩
2007年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玻璃“葡萄常”再现人间传艺外姓人
崇文区档案局
资料来源:崇文区档案局单位:东花市街道
档案卷封面:《东花市街道1978年工作总结及展望》
涉及资料:"葡萄常"重现人间
时间:1978年
翻开崇文区档案局1978年厚厚的文件,在东花市街道这一年的"履历"中,成立"葡萄常联社"的内容映入眼帘。
文件中,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崇文区政府联合寻访到了已销声匿迹20余年的玻璃制作工艺"葡萄常"传人常玉龄,再结合1978年举办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大背景,以及政府要求解决失业人员就业的任务,街道成立了"葡萄常联社",并招募待业青年前来学习制作。
"葡萄常"遂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将家族技艺无偿贡献给国家的老艺人之一。
1978年
成立"葡萄常联社"面向社会找传人
1978年,崇文区东花市街道组织了"葡萄常联社",常玉龄把家传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从街道上招募的待业青年。
此时,常家除常玉龄外,只剩下还在上小学的侄孙女常弘、常燕了。因为怕耽误学业,她们都不算正式跟姑奶奶学技的传人,但她们都曾受到过姑奶奶的言传。
据常弘女士回忆说,按照祖训,家传技艺本不应该外传,但姑奶奶认为"葡萄常"是属于国家的,需要有人继承发扬。
"那时姑奶奶虽然身患多种疾病,还是坚持每天去联社教徒。"常弘女士说。
她说,那时区里很重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除"葡萄常"外,象牙雕刻、景泰蓝也逐渐崛起。现在想来,虽然当时并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但崇文区已有先见之明地保存了民间手工艺的"命脉"。
2004年
沉寂18年老绝技重返人间
1986年,常玉龄去世,“葡萄常”再次销声匿迹。当时,常弘已作为职工子女被招进北京市绢花厂。
直到2004年,某媒体刊登了“葡萄常”制作技艺应重现人间的报道后,触动了常弘女士的神经。给一直想恢复和振兴家族技艺的她一个引子。
2004年初,常弘女士找到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在表达了想恢复“葡萄常”技艺后,得到了他的支持。部分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
随后常弘、常燕开始回忆姑奶奶曾经口述的制作技巧,经过2个月的试验,终于制作出了第一串玻璃葡萄。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制作工艺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常弘女士便增加了葡萄的颜色,由原来单一的紫色,变成了青色、深紫、紫中带青等等更加逼真的颜色。最后一道工序——揉霜也要更讲究。
又经过3个多月的研制,终于推出了最新的“葡萄常”。
同年9月,她们制作的盆景参加了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建国55周年还看今朝》大型民间艺术展。自此,“葡萄常”重返人间。
虽然现在“葡萄常”的名声已走出了中国,但年近半百的常弘却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要“葡萄常”继续传下去,必然要打破祖训。
为了不让技艺失传,常女士只能“违背”祖训,即使对其他外姓人,她也会倾囊相授。
2005年加入百工坊“葡萄常”迈向国际市场
对于民间手工艺聚集的特点,崇文区在2005年—2010年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将扶持京城唯一一个展示工艺美术大师才艺的博物馆——百工坊传统手工艺研发生产中心。
在立足北京的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包装、推介百工坊,逐步形成中国最大的传统手工艺研发生产基地。而“葡萄常”就是百工坊的成员之一。
2007年
成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供免费参观
2007年,“葡萄常”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名声在外,但“葡萄常”并非赚钱的买卖。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浏览的市民很多,但近一两年,“葡萄常”只卖出过不到10串。
作为工艺品,常弘女士把每串价格定在1200元左右。“它不仅是商品,还是文化商品。”她表示,常家经过100多年的沉浮,“葡萄常”的背后记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不可能像市场上其他塑料葡萄一样产业化生产。
现在常女士的大部分作品都无偿捐赠给了东花市街道开办的社区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当事人讲述
“葡萄常”曾名噪京城立规传女不传男
常弘:“葡萄常”唯一的“正统”传人。现在已搬离崇文区,但那里保留着她的工作室和作品展。
“葡萄常”的创始人是蒙古族正蓝旗韩其哈日布。在清道光年间,他的母亲随入嫁北京的公主来到京城,住在崇文门外的旗营。
后因家庭变故,一家只能靠做泥人、泥葡萄谋生。一次,韩其哈日布在琉璃厂看到料器葡萄很是喜欢,但因是实心的,手感很沉。
自此,他开始琢磨如何将玻璃葡萄做成空心的。他先把玻璃烧成熔液状,然后用一根金属管粘到上面,吹成空心的葡萄珠。再经过贯活、蘸青、攒活、揉霜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终于烧制出了水灵的玻璃“葡萄”。
他将这种新产品拿到市场后深受顾客喜爱。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她发现虽然已过时节,但戏楼旁的葡萄架上仍结满了葡萄。一问才知这些都是假“葡萄”。韩其哈日布随后被慈禧召见,韩其哈日布妻也被封为“常在”。为感恩,韩其哈日布改名为常在,自此之后家姓也改姓常。
1915年,常家后人精心制作的葡萄工艺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但因其子游手好闲,于是常在立下规矩,“葡萄常”的制作秘方传女不传男,更不能传给外姓人。此后,常在的三个女儿为了保住家传绝活均未出嫁。
因为没有子嗣,三位女传人只能将手艺传给常玉龄、常玉清这两个侄女。
在解放初期的公私合营体制改革中,“葡萄常”这一家5名女性同时进入了北京市绢花厂。厂里还成立了玻璃葡萄制作车间。慕名来订货的国家超过20余个。
但“文革”期间,车间被解散,5位传人也不知去向。其中还有4位在“文革”中去世。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崇文区政府的合力寻访下,终于在崇文区花市下唐刀胡同的一个大杂院中找到了常氏的唯一传人——常玉龄。此时的她已是古稀老人。
而当政府提出恢复“葡萄常”传统民族工艺时,这位70多岁的老人仍然决定“出山授徒”。
崇文区1978年大事记
教育类
中小学从1978年起改为秋季始业
1978年1月9日,根据市教委通知,崇文区中小学从此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并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的联合科学考察。
其中自然博物馆参与的《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高等植物区系调查》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
食品类
1.“老王头”炒货重出江湖,并注册了商标。
2.便宜坊在1978年正名,此前在“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新鲁餐厅”。
行政类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崇文分局成立于1978年,原名为北京市崇文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崇文区在1978年实行了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类
孙氏水产是北京市首批经营水产的专业企业,1978年开始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专业水产企业。
孙氏企业凭借30年的良好商业信誉,同国际上各大水产公司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关系,现已成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及东南亚等国家水产公司在中国的一级代理商。
孙氏企业现在以批发为基础,拓展到超市经营,现已组织成一个集采购、配送于一体的机构。
文/记者冯祎(感谢崇文区档案局的配合)
资料图片
“葡萄常”传人常玉龄正在传授制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