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生产中的服装厂 |
大红门的第一批时尚女性 |
从两辆自行车、三个提包开始创立
几十年大起大落带动大红门市场形成
服装管理处兴衰见证北京人面貌
当你穿行在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喧闹的街上,你会看到到处都是肩背、手提黑色塑料袋或奋力蹬踏三轮车装卸货物的人们。他们目光精明而急切,使得整个丰台都充满着发展的欲望和活力。
然而,一本《丰台区改革开放30年》和1978年的数十本无声的档案把你拉回当时。
一个行业主管部门的产生、发展,以及消失,与今天丰台服装产业日益繁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此,记者在30年前的档案中进行了探寻。
●老人讲述
讲述人:王玉详
年龄:73岁
身份:家住丰台的王玉详老人是服装厂的一名老员工,18岁参加工作的他,经历了服装产业从合作社时期到"文革",又从改革开放到国企破产倒闭的全过程。
老人至今仍然居住在玉泉营附近的一片服装厂宿舍里,经他眼可以看出丰台区服装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个发展过程。
档案记载
丰台服装管理处成立
当你走进位于丰台区政府的档案馆,翻开泛黄的牛皮纸,看着那娟秀的毛笔字书写的档案封皮时,你仿佛能闻到三十年前书写它的管理员笔下那一股股墨香。
在丰台区即将开放的1978年的档案目录就有一百多页,有关丰台区服装管理处的开放档案包括《关于一九七八年工作安排和工作总结》、《关于接收服装厂的行文》以及《关于更换新印章的通知》等总共30余份。
在《关于更换新印章的通知》的档案中记载着:"于四月五日经区委批准,正式成立丰台区服装管理处。下设办公室、政工科、技术检验科、生产科、财会科。为了便于工作联系,发去印章六枚。"
成立过程
从两辆自行车、三个提包开始
成立的过程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简单。
首先,"经组织研究室研究,组建35人,干部30人。其次,三月底以前接收三个服装厂。"
4月后,服装管理处又被批下了两辆自行车、三个提包,以及20把椅子等分配给各科室,在更换了新印章后,管理处这样一个新部门成立了。
丰台区服装管理处成立后,对区内的7家服装厂进行了接管,并对各服装厂进行全面整顿。
革新
改变北京人面貌
1978年8月3日,中央提出要改变北京的面貌,包括服装,使北京人民感到了希望。
为此丰台服装产业开始了新长征。服装管理处也在成立的第一年初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并针对"当年东城技术最强,丰台最弱"等实际情况,指示:
1.服装式样可以大胆创新。"除露背、紧包屁股和大喇叭口的外都做。"
2.坚持质量第一等宗旨,"设检查员,凡是不合格产品返修的,要负责顾客的路费、工资、修理费。"
3.在服装系统内开展了行业竞赛。其中,在档案中记者找寻到当年全市服装行业的比赛中,丰台区服装管理处的员工"王淑云同志翻烫领子、郑宝云缉底摆(一种缝纫工艺)还获得了第一名。
1978,丰台区服装管理处在总结里写着,共接管了右安门服装厂、丰台服装二厂、云岗服装厂等7个服装厂,全处完成产品产量129.5万件,实现利润16.79万元。淡季时,一名工人的月工资在80元左右,旺季的时候可达100元。
从衰落到消亡
长期亏损的服装公司1992年被撤销
生活并没有永远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丰台区服装管理处被改建为区服装公司。
服装管理处的历史可以查询到1986年。
在《丰台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写道,90年代初,国合商业改革的重点是行政性单位转变职能、成为实体。1992年,长期亏损的服装公司被撤销,其服装厂和门店被商委系统7个单位消化。
记者搜寻互联网,只有当时存在的一家丰台区南苑服装厂在现今还存有一些痕迹。在一个易登网上,一位姓李的先生发帖子要卖掉南苑服装厂的女裤流水线生产设备。据李先生介绍,"这家服装厂早在90年代就倒闭了,现在那里就是一个破院子,什么人都没有了。"
1991年,走廊上的车间摄/陈世哲选自《我们的记忆》一书
当事人口述
见证30年服装厂兴衰
今年73岁的王玉详老人是服装厂的一名老员工,18岁就参加工作的他,做了一辈子服装,至今仍然和老伴、子女一起居住在玉泉营附近的一片破旧的服装厂平房宿舍。
雨后的房檐上滴答滴答地滴着雨水,在那滴答声中,老人仿佛回到三十年前。王玉详老人颤抖地说,以前都是合作社,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一切都开始改变了。
那时候,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家开始重新生产。而且领导抓,班长抓,上班抓,下班抓,就是为了赶快把生产抓上来,"那一段可是服装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了!"
他记得那时候,工厂里一般只做汗衫、裤子、短大衣什么的,一天工作时间也不超过8小时。从每天早上开始,每个人就坐在一台缝纫机前,每天大概做六七件衣服。作为7级工的他一个月的收入在70元左右。
"做出来的衣服一般不用愁销路,因为都是下了单子才开始做的。"王玉详说。
"但过了1980年,就不一样了。"他们生产的服装突然开始滞销。他记得,当时很多浙江人在服装厂附近开了很多小作坊,他们给出的做衣服价钱总是特别低,但要是按照他们的价钱做衣服,正规服装厂只能赔钱。
王玉详的儿子也曾在服装厂工作,后来厂子倒闭,儿子也转行做了电工的工作。
80年代后
大红门服装市场露头
当80年代老服装日渐衰落时,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温州人却兴致勃勃地开始来到北京淘金。他们往往怀里仅揣着一千多元来到房租便宜的丰台,带着从事服装裁剪的传统,开始了"前店后厂"的服装生意。不久,大红门逐渐有了名声。
在丰台区地方志里记载着,"1988年,长辛店百货商店将小百货5个柜台出租给浙江省永康县的个体户,每个柜台月租金200元。1990年,区百货公司的9个百货商场,出租柜台92个,每个柜台月租金200元左右。"
正是从这每月200元的租金开始,大红门逐渐从"路边"到"大棚",再到"商城",完成了一次次重要的跳跃。丰台区大红门服装商业街也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市场。
而今日这里所有的荣耀和成绩,更是得益于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所有北京人以及外来人们所做出的辛劳耕耘与付出。
改革开放后人们服装的特点变化
改革开放前:西服、衣裙、皮鞋被视为"封、资、修"的服装等产品,以布料、的确良为主,流行颜色为军绿、蓝灰色,流行款式为军便装、中山装、建设服,鞋以布鞋、军便鞋为主,军帽风靡一时。
改革开放以来:羽绒服、夹克衫、西服逐渐占领了市场。喇叭裤、筒裤、牛仔裤、萝卜裤不断翻新。裙装变化层出不穷。
儿童服装日趋高档化,服装面料实时更新。鞋帽方面,皮鞋销售逐年上升。布鞋花色变化大,旅游鞋受到各年龄段人们的喜爱。礼帽、鸭舌帽、裘皮帽占领着市场。
--摘自《丰台区地方志》
丰台区1978年大事记
●1978年工商银行丰台办事处恢复了票汇结算。●1978年8月,丰台区师范学校开始参加北京市统一招生,学制三年。●1978年丰台区妇幼保健所成立。
●1978年丰台区国家义务兵制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1978年丰台区委区常委武装部召开第五届民兵代表会议。
●1978年丰台区全区建成人防工事24万平方米,民防工程具备了通信、水源、照明等条件。●1978年丰台区环卫局成立,后全区职工由1955年的80人逐渐增长到954人。
●1978年12月28日,丰台区工商行政管理处改名为丰台区行政管理局。
特别感谢丰台区档案馆、丰台区党委办公室,以及《丰台区改革开放30年》文/记者王瑞
丰台档案馆
关键词:服装管理处、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服装产业沿革档案号:41-1-8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服装管理处
涉及资料:《丰台区服装管理处关于启用新印章的通知》
时间:1978年5月
涉及内容摘要:“于四月五日经区委批准,正式成立丰台区服装管理处。下设办公室、政工科、技术检验科、生产科、财会科。为了便于工作联系,发去印章六枚。”
1980年的北京时尚女青年 摄/王文澜选自《我们的记忆》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