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时刻,他用生命托起战友的生命,让英雄的故事传唱巴蜀大地。
在他的追悼会那天,四川理县,一个仅有4.5万人口的山区小县,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的3万多名群众前来吊唁……
他,就是我军首批特招士官、济南军区“铁军”师炮兵团修理连二级士官、代理排长柳德占。
救人 “柳班长是为我牺牲的。”回忆起2008年7月9日晚上那噩梦般的一幕,19岁上等兵赵杨的眼中就会淌出泪水。
那夜的理县格外黑格外静。当指针指向23时25分时,距离哨位十几米远的杂谷脑河突然传来一记莫名的声响。
前来查哨的代理排长柳德占和正在站哨的赵杨警觉地手执手电筒,赶到河边巡视。
突然,赵杨脚下松软的泥土坍塌,身体直往河里倾斜。他本能地扔掉了手电筒,两手在空中乱抓。这时,赵杨突然感到右肩膀被一只大手搭上,然后被强力往后一拉……踉踉跄跄的赵杨猛蹲坐在坚实的土地上。
赵杨知道,是柳班长救了他。然而,他再环顾黑暗的四周,已不见柳德占的身影……
当人们打捞出柳德占的遗体时,发现他的头部有重伤。赵杨说,柳德占为救他,用力过猛,掉到河里时,头部撞在岩石上,不然,水性很好的他怎么会“走”呢?
“那是发自本能的一拉。”团长郭永忠含泪告诉记者。
血书 抗震救灾期间,“党员突击队”往往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段。炮兵团修理连支委“一班人”专门召开党员大会,制订出党员突击队员“三不要”:非党员不要、独生子不要、单亲家庭的不要。
柳德占是家里的惟一男孩,又是单亲家庭,“三不要”中占了两个,这可把他急红了眼。情急之下,他从兜里掏出了血迹未干的请战书:“请安排我到抗震救灾最危险的地方去,我以我的党性作保证,至死不渝。”
最终,柳德占得以“编外队员”的身份成为党员突击队员。
在抗震救灾的58天中,柳德占曾经8次受伤,却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到达理县不足10天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排战友共搬运粮食100吨、救灾物资50吨、装卸板材20车、帮助拆除危房10余间;他牺牲时,身上仍肿胀着近20处毒包。
奉献 打小,当兵就是柳德占的梦想。
梦想成真,是在2001年。那时,全军招收专业技术士官,闻讯后,已是甘肃一家公司经理的柳德占,毫不犹豫地穿上了军装。
然而,为了这个梦想,他却承受着太多的痛苦和考验。
2005年,柳德占的姐夫在一次事故中不慎触电身亡,姐姐因而精神错乱,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当时,团里正参加集团军比武,有着“火炮庖丁”美誉、技术非常精湛的柳德占担负火炮的保障任务,在这关键时刻,他毅然把痛苦埋在心底,战斗在比武场上。
不到两岁的女儿飘絮,是柳德占幸福的牵挂。在四川抗震救灾的日子,每当在电话里听到女儿甜甜的声音,他满身的疲惫就会一扫而光。他在汶川给小飘絮买了一件很漂亮的马夹,可他最终也没能亲手给女儿穿上。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一人苦,万人甜,小家不圆、大家圆,付出是我军旅生涯的追求。”这是柳德占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战友们每读至此,都会肃然起敬。
2008年7月13日,某集团军党委为柳德占追记一等功,集团军政治部批准他为烈士。
本报济南10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