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小元(左上图)和小川(左下图)姐弟俩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没吃早饭就往附近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跑去。他们要赶在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前,把可利用的垃圾装进两个比他们身子还要大的编织袋里。
小元姐弟俩居住在重庆市合川区草街镇大庙村。在这里,一所西部最大的三本院校迅速成长,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4年前,5岁的小元就已经和奶奶一起背着背篓到学校捡垃圾,现在,小元已经相当有经验:“要早起,晚上男女朋友经常逛的地方会有很多好东西;下午也要来,天气热,操场有很多空饮料瓶子;周末要常来,垃圾最多,宝贝也最多……”小女孩掰着手指慢慢数着。
10年前,小元的父母就去了广东做“租耕农”,在广东生下了姐弟俩。待到他们能走路后,父母把他们送回了重庆老家。“一是没时间管,孩子容易在野外走失,二是广东那边学费贵,读不起幼儿园和小学。”孩子的爷爷黄中田说。
同村里和他们一样留守的儿童还有一百多个,小元姐弟俩经常和他们一起玩,一起打架,一起捡垃圾。
环境影响着大部分孩子的心理。因为“什么都要去争,不然什么都没有”,孩子们提早有了竞争意识,捡垃圾时发生的争吵数不胜数。
小元长得挺好看,打扮起来很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林妙可。这一点小元自己也发现了,她还自称“比林妙可更可爱”。小元把同龄的林妙可当成心中的偶像,在床头上挂了一张林妙可开幕式上的靓照。照片是学校里的一位哥哥送给她的,“哥哥也觉得我们长得像!”
问起未来,小元自信地回答:“捡垃圾赚钱,上大学!”弟弟支支吾吾,始终不说话。姐姐迫切地帮忙回答:“他以前说过他要当保安!”停了一会儿,姐姐又补充了一句:“奶奶说当保安不好,还是要好好学习,要努力认真读书。”
姐弟俩花了两个小时,把2100亩的大学校园走了一圈,两个大编织袋也装满了。“没得啥子地方吧?”不爱说话的弟弟终于说了这天的第一句话。姐姐转身对低着头的弟弟讲:“那我们回去吧,回去先把空瓶子整理出来,然后拿到回收站卖了,我们去买个鱼。”
两个孩子拖着与身体很不协调的编织袋往家走,然后再背着空瓶子到了回收站。8.5元,今天收获不错。姐姐又飞快地跑向一公里外的农贸市场,白鲢鱼,6.5元一斤,涨价了。
10点整,爷爷奶奶背着锄头从地里回到家。“奶奶,今天中午我们吃鱼。”“哦,要得!”奶奶高兴地说。
文/图 许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