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 > 神七消息

中国飞天三十年越飞越自豪 西昌从农田奔月(图)

曾发射多颗卫星创造中国航天
曾发射多颗卫星创造中国航天史多次辉煌的卫星发射塔架(海晗)

  联动媒体分赴五大航天基地采访——

  飞天三十年,中国越飞越自豪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以及神七发射到回收的圆满成功,从原本计划中的10月提前到了9月下旬,成为向今年国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神一发射至今已逾十年,而整个中国航天事业虽然从建国后即逐渐起步,但真正开始加速腾飞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那些人,那些事》联动媒体为此首度协同报道,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以及北京航天城和远望号测量船基地进行采访,从中展示出中国航天三十年来的飞天征程与惊世辉煌。

  酒泉:托举航天大国梦想之地

  林旭恒平日常喜欢去东风航天城西边的弱水河畔看看,那里波光粼粼、叶繁枝茂,俨然他记忆中江苏故乡的水乡情景。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理解林旭恒的这一爱好显得是何等的奢侈和来之不易,要知道这里是大漠深处,是一个年降雨量只有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90倍的“不适合人类生存”之地。

  如今已是东风航天城水务局局长的林旭恒,今年恰好是他在基地工作的第30个年头。时间拉回50年前,1958年初夏的某一天,当一支衣着臃肿、灰头土面的驼队出现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时,他们想的并不是发射卫星,而是水。

  这支队伍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开拓者,而基地也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开始起步。“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句话可谓几十年前基地的真实写照。”林旭恒对记者回忆说。但中国的航天人不畏艰难,在大漠深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迄今为止,这里成功发射了41颗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创造了包括第一枚导弹发射、第一次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发射、第一颗卫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发射等我国航天史上具有标志性的“10个第一”。

  让林旭恒印象最深刻的是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时的情形。那是1999年11月20日的凌晨,当时发射塔架已缓缓展开,突然发现火箭精瞄显示仪表出现问题,任由工作人员怎样努力,也无法实现精确瞄准。紧要关头,技术人员通过肉眼观察,采取近距离瞄准,终于抢在发射前10分钟解除故障。

  “类似的事例还很多,但甭管怎样的困难,有着超常能量的东风人总能将其克服。”林旭恒告诉记者。他所描述的事例中,除了我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第一”之外,还包括一个大漠深处诞生绿洲的奇迹。从东风水库到数千亩防风林和绿地,东风人硬是在茫茫大漠深处,建成了一个闭合的、自成一体的“世外桃源”。

  林旭恒告诉记者,时下正是东风航天城最美的时候,不仅因为它刚刚把神七送上太空,而是因为此时的弱水河畔的胡杨林变成一片金黄,如潮如汐、斑斑澜澜、漫及天涯,恰似中国人飞天之路的浪漫远景。(扬子晚报记者 张 磊 谷岳飞)

  北京航天城:曾被担心拖“神舟”后腿

  北京西北郊一个名为唐家岭的地方,平芜尽处,大树掩映,楼房林立,标志性雕塑上几个苍遒大字熠熠生辉:中国北京航天城。这个坐落于北京北清路26号院的神秘所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神舟系列飞船成功飞天,伴随着一个个奇迹诞生,原本平静的大院一次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航天城中众多单位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无疑是重中之重,在神七飞天期间,所有地面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控制都在这里实施,所有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制定。

  朱民才,北京飞控中心主任,当掌声和欢呼声响起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1996年,唐家岭还是一片稻田,北京航天城就在这片稻田上破土动工了。然而让当时任飞控中心副主任的朱民才最担心的是还是没有人,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技术保障性的高工外,就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才22岁,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工作经验,甚至连载人飞船是个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争取1998年保证1999年执行首飞试验”,这是上级给出的既定目标,怎么办,当时许多人都担忧地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因北京指控中心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推迟……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三年之后,一个功能丰富、反应快捷、运算精确、可靠性高的现代化飞控中心已宣布成立,1999年5月,俄罗斯宇航局局长科索廖夫走进了宽敞、明亮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控制大厅,目光所及,连连赞叹:“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奇迹。”

  在北京航天城这个神秘而神奇的地方,奇迹总在不断创造着,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载人航天飞控中心,七次神舟飞船飞行、一次绕月探测,让北京飞控中心比肩美国、俄罗斯。目前的北京飞控中心既是我国载人航天的组织指挥中心、飞行控制中心和数据处理及信息交换中心,同时也是绕月探测飞行控制中心,负责绕月卫星的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北京晚报记者 蔡文清)

  西昌:从一片农田奔向“月球”

  这里曾经是一片农田,这里曾经牛羊成群。但经过了38年的发展,西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之一,我国航天事业壮举之一的“嫦娥一号”正是从这里直奔月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主任易自谦近日向记者回忆起了这座航天基地的漫漫征程。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但最开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发射场,当时是一片农田,没有围墙,许多老百姓的牛羊漫山遍野放养在场区里。1978年9月,基地的工程设施建设逐步发展,修建了3号塔、火箭卫星测试厂房,铺设场区公路等等,开始了腾飞前的准备。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火箭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被送上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该型号卫星的国家。1985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当年10月,我国宣布长征火箭投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0年3月,中心迎来了首次外星发射任务,即为亚洲卫星公司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易自谦主任说,这次发射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气象条件保障。当时,美国人不相信我们的气象预报准确率,中方提供的发射窗口是4月5日,美方却要改到4月7日。结果,5日晴空万里。7日临近发射时,阴雨连绵,火箭发射被迫推迟。当时,中心的气象专家紧急会商,预测出21时30分,发射场上空将出现一块晴空。果然,在射前几分钟,雨停了,21时30分,火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几分钟后,发射场再次阴云密布。这次发射升空的“亚洲一号”卫星是卫星拥有者之一美国休斯公司发射的80多颗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一颗。

  易主任说,“神七”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1997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连续30次发射成功。中心承担的任务也由过去的单一型号到现在的多型号,任务周期由2个多月缩短到不到1个月,双星双箭有时要并行测试,年均执行任务最高要到8-10次。(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寰 通讯员 徐贞宇)

  太原:卫星发射百分百成功

  荒凉的晋西北高原,驻扎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这里半年寒冬,半年狂风,荒山延绵不绝。即使世居此地的人们,无不梦想生出翅膀,远走他乡。40年来,一批批风华正茂,满腹才华的航天人却来到这里,先后完成了130余次火箭、卫星发射任务,创造出我国航天和武器装备史上20多个第一,创造了卫星发射100%成功的辉煌业绩。

  那是世界风云变幻的年代,国际上有人操持领先的火箭卫星技术耀武扬威,而我国仅有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火箭卫星技术也急需拓展。审时度势,中南海做出决定,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满足我国火箭试验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发射试验基地。1968年12月18日,零下三十六度的晋西北高原,却温暖得中国人热血沸腾。挺拔威武的火箭裹携着黄土地的滚滚尘烟腾空而起,粉碎了国外一些媒体“中国人没有他国帮助,要想拥有自己的火箭至少需要10年”的恶意讥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严峻的国际战略形势要求中国的运载火箭不仅要打得远,而且要机动灵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此成功进行了多种型号和多种发射形式的火箭飞行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多种方式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为我国与超级大国的平等对话增添了重要砝码。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承担卫星发射任务,将我国第一颗气象探测卫星“风云一号”送入太空。18分钟后,广州卫星地面接收站收到卫星发回的信号。次日,中央电视台开始用“风云一号”发回的云图资料,进行天气预报和海浪预报。炎黄子孙终于实现了“立于九天俯视风云”的梦想!(山西晚报记者 康景林)

  远望号:第一代今年恰好30岁

  如果说发射场是将“神舟”送上太空的话,那“远望号”就是系住神舟的一根丝带,只有远望号发挥作用,神舟飞船才能在茫茫的太空中准确地完成各种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从组建到现在,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已经不知不觉走过了30个年头,记者近日走进远望号的基地,采访了1978年基地创建时的见证人之一、基地原总工程师周建生。

  “远望1号”、“远望2号”……一直到最新的“远望6号”,看到过这6艘远洋测量船的人,在赞叹其外型帅气、装备精良之余,也都会为它们船头书写的“远望”二字所吸引。其实,“远望号”系列测量船在建造之初并不叫“远望”。周老告诉记者,远望1号船和2号船是姊妹船,和基地的创建是同一时期的。当时造船,流行以大江大海作为代号。因此远望1号船建设之初命名为“北海号”,因为建造地在大连,远望2号最初叫“东海号”,建造地在上海。

  1979年,两艘船基本建成,在向国家报批时,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提出,“北海”和“东海”两个称号不足以体现测量船远洋任务的特点,提议命名为“远望号”,取遨游大洋,揽月追星之意。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同意。大家又想到了毛主席曾经用铅笔手书叶剑英元帅七律诗《远望》,就特意将毛主席书写的铅笔体“远望”二字取来作为摹本。“我们平常看到的毛体大多是毛笔字,而远望号的船名题字是不多见的毛体铅笔字,字体看上去要瘦削一些,但风骨依旧”,周建生说。

  作为我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和2号船在建设完成后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当时的环境相对封闭,我们基本是在自力更生,很少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经验”,周建生说:“因此,第一代远望号有点‘先天不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修建第二代远洋测量船的工作摆上了案头。周建生是这个方案的主要负责人。“第二代测量船的建设完全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当时,我们已经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经验,并且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加以消化吸收”,周建生说。正是在这样的规划下,远望3号船于1995年建成,这是我国第一艘实现全自动驾驶的远洋测量船。

  本次神七飞天,中国卫星海上测绘部首度派出了远望1、2、3、5、6号五艘测控船,堪称是远望号系列老中青三代的一次集体登场。其中远望5和6两艘船都是近期才交付的新船。“从远5、远6在神七任务中的表现来看,他们基本实现了我们在远3时想到但没办法完成的一些东西,当属21世纪最先进的测控船只”,周老高兴的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出现保证了我国远洋测控技术平台能在高水平上完成一次新老交替。”

  周老说的“新老交替”其实是指远望1号、远望2号两艘“功勋”测控船即将退役。从1978年下水到现在,两艘远望“爷爷辈”的测量船都已经超过了30年的服役期,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将告别茫茫大海,不再执行任务。“第一代远望号姊妹船服役的30年,就是我国航天海上测控事业从零起步,由弱变强的30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着我国执行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30年”,周建生如是说。(扬子晚报记者 朱昕磊 通讯员 周学军)

(责任编辑:杨文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林旭恒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