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0月6日电(记者王春雨)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目标,这意味着到2012年,“北大仓”将提供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产量。
水利兴则粮丰 “打一场大兴水利的战役”。伴随着这句响亮口号的提出,水利工作在黑龙江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全省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水田、旱涝保收田面积,通过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田。黑龙江省还规划了三江平原大中型灌区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西部地区旱涝保收田和以大型喷灌设施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与千亿斤粮食产能息息相关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在黑龙江省开始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今年国庆前夕,伴随着大马力机器的轰鸣,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江萝灌区渠首工程等9项水利重点工程同时开工,这标志着黑龙江省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正式启动。
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告诉记者,仅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一项建成后,就可以将黑龙江西部灌溉面积由17万亩提高到182万亩,可提高粮食产量5亿斤,并将有效实现湿地补水等生态功能。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使“北大仓”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使黑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大粮仓。
科技盛则产增 科技是农业的支撑。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平均亩产与世界同纬度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黑龙江省现有中低产田1.04亿亩,亩产比高标准田低100—300公斤,比同纬度中等生产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低100公斤,如果这些中低产田达到中等生产水平国家的亩产标准,黑龙江省可增产粮食112亿公斤。如果全省的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田,相当于在产能上再造一个黑龙江。
为此,黑龙江省提出要依靠科技挖潜增加粮食产量,把发展粮食生产的着力点放在应用科技和标准化建设上,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黑龙江省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县市结成对子,开展科技合作共建,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全省采取组建“农业专家大院”、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方式,平均每年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的良种化工程和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自2000年实施良种化工程以来,全省共推广优良新品种260个,良种覆盖率由90%提高到98%以上。全省还大力推广粮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重点推广了大豆窄行密植、玉米密植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等10项模式化栽培技术。目前,全省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
通过一系列科技挖潜措施的实施,黑龙江省优质高效粮食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土地配置效率不断提高。2008年,黑龙江省玉米、水稻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9149万亩,比上年增加386.1万亩。
农民富则仓足 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主体。如何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破解粮区产粮大县、财力弱县、农民穷县的难题,是“北大仓”能否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综合直补、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等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黑龙江省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今年省本级涉农资金投入达76.4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全省各市县在粮食高产创建、抗旱水源工程、水稻大棚建设等方面也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最直接、最强烈的惠农信号传送给农民,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迸发和释放。
哈尔滨耕地面积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日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发展全市粮食和蔬菜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区、县(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规模生产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总奖金1000万元。今年,哈尔滨市粮食和蔬菜生产克服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粮豆薯总产量将首次突破200亿斤大关,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
为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黑龙江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引导农民扩大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努力扩大绿色、无公害粮食种植面积和基地规模,增加绿色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