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执政理念。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
“农民生活有‘低保’,文化也要有‘低保’,即要有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最低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今年的两会上曾表示。
不能给文化加上高门槛,要使更多百姓尤其是经济困难户享用文化的权利,这已经成了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共识—
广东省积极创新机制,构建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广东流动服务演出网”三大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文化资源,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
青岛市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工程,市政府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镇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和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
城乡共享文化资源,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长治市为农民上“文化低保”
45岁的原红卫是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落子剧团团长,6岁学戏,在县剧团唱了近30年。可2007年年初他却准备辞职,因为剧团长期入不敷出,眼看着演员都自谋生路去了。
正当他盘算着改行的时候,传来了“文化低保”的消息,即政府出钱补助,给全市每个贫困村每年唱一场戏。原红卫想,全县共有184个贫困村,剧团两天唱一场戏,一年到头还忙不过来。每唱一场戏,政府补助4000元,这不就有出路了吗?
“文化低保”的出台,源于2006年11月长治市委宣传部在襄垣县夏店镇对40个村的农民文化生活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5年来,52.5%的村文化建设投入为零;37.5%的村一年看不到一场戏;50%的村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90%的村没有图书室。“决不能让时代前进的列车把贫困农民抛开。”市委宣传部长范丽霞把解决贫困农民的文化消费问题提到了市委常委会上。
“全市835个贫困村,一年至少需要演800多场戏、放映4800多场电影,全市的梆子团、落子团、豫剧团等20多个演出团体如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长治市文化局长陈秀英介绍说。
与以往的“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不同,由长治市委宣传部、文化局、财政局、扶贫办四家单位操作的“文化低保”,每年由政府拨款500多万元,着重解决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日常文化需求。截至目前,长治市“文化低保”工程共投资580多万元,送戏850多场、放映电影6000场、送书20多万册,全市30多万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从中受益,以往“一个月忙三个月闲,其他时间在赌钱”的陋习,正在发生着改变。
吉林省启动“欢乐庄稼院”
从去年年初开始,吉林省发挥政府、民营文化企业和农民力量,启动“欢乐庄稼院,文化百村行”活动,多元筹资共建农村文化大院。据统计,一年来,长春市在“打造欢乐庄稼院”活动中,统一组织送戏下乡演出358场,为农民送各类图书百万多册,送电影1.28万场,建立农家书屋550个、图书馆农村分馆30余个。农民自办秧歌队达1500多个,农民自办文艺团体100多个。农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了。
大于村是长春市“欢乐庄稼院”的示范点。据大于村党支部书记王福龙介绍,大于村下属的6个村民小组都设立了“欢乐庄稼院”,村里目前已投资近百万元,修缮、改建体育广场,购置秧歌演出服,配备电视机、书籍杂志、健身器材等。王福龙说:“拔河、扭秧歌、下棋、看演出、看电影……现在我们村天天有节目,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德惠市达家沟镇后窑屯“树和文化大院”原是村民王树和利用自家的3间房自办的文化大院,原来只是想“给大家伙儿整个能活动活动、乐呵乐呵的地方”。去年年初,“树和文化大院”被列为“欢乐庄稼院”示范点。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大院建起了集吹、拉、弹、唱、玩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和软硬件设施齐备的图书阅览室。如今,王树和办文化的心气更足了。他召集村里村外的文艺能人成立了一个表演队,20多个业余演员用自创的三句半、表演唱、二人转等,把全村男女老少逗得合不拢嘴。
农安县前岗乡党委书记谭洪启说,以前城里的演出团体在农村停留时间都不太长,“常下乡”变为“留在乡”也不现实。这回“欢乐庄稼院”是“送文化”的同时“种文化”,在农村留下文化种子,慢慢地农民自己的演出队伍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先进的文化就会在广袤的农村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