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朗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从左至右)参加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爱丽舍宫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当日,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在巴黎召开会议,寻求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新华社/路透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 在过去一周多时间里,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欧洲,一些大的欧盟金融机构频频告急,欧盟各国开始匆忙救市。以下是新华社驻布鲁塞尔、柏林、伦敦、巴黎和罗马记者发回的。
驻布鲁塞尔记者尚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欧盟多个国家连日来被迫采取了大规模注资或国有化的“猛药”,以帮助本国金融机构渡过难关。但迄今,各国都是“单兵作战”或几国临时联合在一起,缺乏欧盟层面上的整体协调。
正因为如此,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4日在巴黎召开小型欧盟峰会,试图找到一条欧盟共同应对之策,但与会领导人拒绝了美国式的救市方案,未能出台一个类似美国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的计划。
虽然与会领导人强调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应加强协调,但此次会议并未能改变成员国“各自为战”的局面。6日,欧洲一些主要股市出现暴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者对欧盟“一盘散沙”的现状感到担忧。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警告说,鉴于欧洲经济对银行系统的融资依赖程度更高,欧盟如不尽快效仿美国帮助银行摆脱坏账、缓解信贷紧缩局面,此次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甚至可能比对美国的冲击更严重。
驻柏林记者胡小兵: 当前德国金融形势日趋严峻,股市接连大幅震荡下挫,银行和房地产抵押信贷公司受新一轮金融风暴冲击损失严重。德国政府为挽救民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陆续出台了诸多应急措施。
为了拯救因金融危机最近陷入困境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德国政府与相关私营金融机构5日宣布,把对该行的援助金额提高到500亿欧元。德国政府还决定为个人银行存款提供不限额担保以恢复金融市场信心。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政府不会允许单一金融机构的困境演变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困境。但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承认,拯救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尚不足以保持德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德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高危期。
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在此轮金融风暴袭来后迅速采取行动,为防止银行系统出现资金短缺,欧洲央行已连续向欧元区国家的商业银行注资上千亿欧元。
欧洲央行本月初宣布维持欧元区现行主导利率4.25%不变。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说,欧洲央行注意到欧元区目前经济增长放缓,个人消费减少,贷款条件恶化。他表示,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有可能会继续下降,但通胀风险依然存在。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里谢上述表态预示欧洲央行近期有可能下调欧元区主导利率。
驻伦敦记者陈文仙: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5日晚表示,在英国各党派和央行支持对银行业进行部分国有化的前提下,开始考虑用纳税人的钱对陷入困境的英国金融机构提供救助。
另外,德国政府5日宣布,将为德国银行所有私人存款提供担保,这无疑增加了英国采取类似措施的压力。9月30日,英国政府曾表示,将所有个人银行存款担保的上限从原先的3.5万英镑提高到5万英镑(1英镑约合1.7美元)。
尽管英国通货膨胀压力仍居高不下,但为了配合政府的金融救助计划,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有望在本周做出降息的决定。分析人士预测,英格兰银行很可能在9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至4.5%。
驻巴黎记者芦龙军: 面对从美国蔓延到欧洲的金融危机,法国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
法政府一直强调法国金融体系稳健,各大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是储蓄,投行及次贷业务开展的并不多。截至目前,法国政府对银行的援助仅限于增资法比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兴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增加资本金。法国还采取了一些间接措施,帮助因信贷紧缩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和个人。
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美国、英国,法国银行在投行业务上相对保守,这使得法国金融业受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要小一些。然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正威胁到法国的实体经济,法国政府应该拿出更直接的救市办法,以恢复金融市场的秩序和信心。
驻罗马记者杨爱国: 与英国和德国等其他欧洲大国相比,金融危机对意大利的负面效应尚不十分明显,金融市场波动幅度不大。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不止一次指出,意大利的银行和金融系统是稳固的,并呼吁民众不必过分担心。
贝卢斯科尼说,欧洲的经济财富是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而美国的经济财富是建立在金融市场之上,因此欧洲的情况不会像美国那么糟糕。他强调,应该采取必要的行动确保民众的储蓄,甚至要禁止具有高风险的投机产品进入意大利和欧洲的金融市场。
为遏制当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意大利倾向于支持建立一个欧盟共同基金来挽救受冲击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以保护储户利益。
作为八国集团明年的轮值主席国,意大利正谋求利用这一机会,推动欧洲与美国一道努力重建新的经济体系,并主张吸纳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多地参与进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