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9月27日,上海通过了《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共上海市委工作党委体制调整方案》。这是自2003年以来,上海最大的一次党政机构改革,两大方案现已上报中央,批准后即正式实施。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的8大口党委有些要撤,有些将会并。 |
上海大部制改革拉开帏幕。
在9月27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共上海市委工作党委体制调整方案》。
这意味着从前的上海8个大口党委格局即将被改变。“党管人事,党委体制改革就意味着人事格局改革,所以,这两大改革意义重大,是2003年以来上海最重大的一次行政人事调整。”上海市政坛知情人士表示。
此时,距离2007年10月27日俞正声出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满一年还差1个月,从初上任的轻车从简低调调研,到今年年初给市委布置14个重大调研课题寻找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再到现在的大刀阔斧地改革党政两套班子,俞正声的执政关键词已经逐渐清晰。
|
行政人事大调整
这是自2003年以来,上海最大的一次党政机构改革,两大方案现已上报中央,批准后即正式实施。“8个大口党委有些要撤,有些会并。”知情人士表示。
这8个大口党委的机构设置确定于2003年。当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行地方机构改革,组建国资委,成立大经委,撤销了旧的经委和商委,改革后设置部门45个。“当时改革结合了上海市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方向是增强政府调控经济,协调社会事务的能力。”上海市市委党校一名专家表示。
按照原定计划,在接下来的2005、2006年,将按照市级机构改革的思路,对区级机构进行改革。“思路是根据各区情况设置,未必要对口市级机构,比如中心城区可以不设农委等。”上述专家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二级改革并未如期推进。
“上海的党政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上述市委党校的专家说,上海的行政机构设置和中央机构不完全对接,比如上海国税和地税合二为一,从工作方式来说,上海政府的控制力强,决策集中度高。
上海一直以来被称为强政府,此“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府的行政能力强,常能以政府之力推动大事,二是指行政首长作风强。
在9月27日的全会上,俞正声指出,重大事项要提交市委全会讨论决定。“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要求。”俞正声表示。
事实上,个别领导说了算的强势作风,早在俞正声履新不多时,就已进入俞正声的改革视野,“不要碍于官场辈分‘因循苟且’。”俞在一次内部讲话时说。
据记者了解,改革具体方案现在还没公布,不过,俞正声在当时的会上说,“这次改革,不是简单地机构撤撤并并、人员进进出出。”
俞正声的改革决心已经数次彰显,正如他在一次市委全会上的讲话——“要不背过去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地区思维所惑。”
寻找新路子
这11个月来,俞正声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概括起来分三步走——2007年底密集调研,发现问题;2008年初提出14个市委重大调研课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路;2008年9月进行机构改革,以人事为抓手促改革。
“2008年是上海比较艰难的一年。”上海市某决策咨询专家对记者表示。
2008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增幅首次降至全国平均值以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上海以往以政府强力推动大项目、以第二产业为主拉动GDP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
这期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六个重点行业上半年的增长率都不高,“六大行业的利润率都不高,其中石化、钢铁项目上投资大幅下降有关,这和市场饱和度有关。”上海市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上海瞄准的目标是纽约、伦敦,但是和这些城市相比,上海的经济依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上海在国内的坐标系是北京,但是北京的第三产业比例也比上海高。”
大项目大投资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上海能否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上海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俞正声面前最紧迫的课题,今年年初,俞正声布置给市委的14个重大调研课题,无不与此有关。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上海经济发展问题时,俞正声表示,目前,上海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面临转型,即如何发展工业高水平制造;上海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解决和谐问题等。
但是,转型之路上海必须要走,带领上海找出转型之路,这是摆在俞正声面前最重大的课题。 记者 陈欢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