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波 本报记者 孔芒
9月22日,正在枇杷园里忙活的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村民杨明清高兴地对记者说:“"三课堂"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种植的6亩枇杷长势、品质都比以前好多了,今年种枇杷收入达3万多元。
”杨明清说的“三课堂”是指流动课堂、观摩课堂、市场课堂。据统计,通过这“三堂课”,该镇有1.7万农民受益。
流动课堂送科技到田头
9月20日,记者随该镇农技人员来到兴长村。村民听说镇里的农技人员来了,一齐围了上来,听技术员讲解水稻晾晒和仓储知识。
据村干部介绍,兴长村的土地是酸性土壤,以前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公斤。去年,镇里请农业专家来“会诊”后,开出了土地营养“配方”,1000多亩低产田变成了良田,今年的水稻亩产达到600余公斤。
近年来,天仙镇组织农技人员进村组,在示范基地、田间地头、农户养殖场等开设常年性或季节性“流动课堂”,普及农技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走到农民中间,才知道农民需求什么;走进田间地头,农业技术才能变成效益。”该镇农技人员刘朝洪感慨地说。
观摩课堂传授致富经
近日,牟观村村民范付新的梨园里热闹非凡。原来,是附近的村民来他家的梨园参观学习。范付新从栽种、施肥、修枝等方面,把自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一向乡亲们讲解。
范付新是天仙镇发展梨树种植最早的农户,镇里决定在他的梨园里开设观摩课堂,让周围愿意种植梨树的农民都来观摩学习。通过这种示范和帮扶,天仙镇现已发展梨树2000多亩,年收入100余万元。
在农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往往受到资金、市场、管理、技术和观念的制约。为此,天仙镇将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集中起来,建起了新优枇杷、藤梨、生猪等10多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全过程向农民开放,常年开设观摩课堂,让农民从示范园“复制”技术进行生产。
市场课堂保障增收
“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找,收入年年高。”日前,文登村村民黄德林向记者说道。
黄德林2004年开始养殖母猪,销路一直不畅。针对类似问题,该镇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让农民“抱团”闯市场。2007年,该镇成立了天仙生猪生产营销专业合作社。黄德林在合作社的帮扶下,仔猪销路拓宽了,原来的两间土墙房现在也变成了两层高的楼房。
天仙镇如今已成立10多个专合组织,全镇4000多农户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领下闯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今年前8个月,该镇农民人均增收312元,同比增长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