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市联合面向全国公选100名年轻干部工作已近尾声。近日,多位专家以及参与公选的评委接受记者采访。他们普遍认为,本次公选透露出了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的用人导向,程序上的诸多突破充分扩大了干部选任的民主,阳光操作大大提高了干部选任的公信度。
|
导向明确
重要岗位之多
显出广东气魄
本次广东公选拿出的100个厅处级岗位都在珠三角,对此,不少专家“意外”之余,对广东的气魄高度赞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面向全国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当地的干部队伍,这种做法不算新鲜。但广东此次拿出如此多的重要岗位来公开招考,而且还把考场设到了广东之外,则充分表明了广东对于吸纳人才的渴望。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毛寿龙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内部干部提拔方式优点在于干部对本地工作比较熟悉,但外部开放式的海选人才,通过引入各地新鲜血液,则有利于使干部内部关系更为健康。
省委党校陈鸿宇教授认为,公选充分体现了这些“明确的选人用人信息”。
外语一票否决
体现世界眼光
本次公选,外语“一票否决”是一大特点。在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外语笔试和口试,成绩虽然不计入总分,但必须达到合格线。
“一票否决”还真卡住了一些人。其中仅在面试阶段,就有54人面试成绩靠前,但因外语口试不合格而未能进入下一轮。
对此,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此次公选的目的和任务很明确,就是为广东未来5—10年的科学发展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广东未来的发展急需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语的优秀年轻干部。
多数专家把外语“门槛”看作是本次公选的一大亮点。省委党校一名专家说,外语虽然只是一种工具,但会影响视野和交往。广东外贸发达,外商外企众多,作为主管官员或者国企高管,外语都不懂,肯定会影响工作效果。
一大突破
万人台下做评委
成为公选一景观
本次公选过程中,有上万名评委参与。在此次公选的面试和测试阶段,每个考场都是台上一名考生、台下数百名评委的“景观”。“大评委制”被看作是本次公选程序上的一大突破。
专家和评委都对此表示肯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袁古洁认为,评委构成多元、数量众多是本次公选的最大亮点,这在全国省市公选中是罕见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有利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同时也能防止和克服“少数评委选人”等现象。
未来领导合格否
群众更有发言权
台上是考生,台下就坐着考生竞逐职位的普通干部群众。“我给未来的领导当考官”是本次公选的一大特色。对此,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单位的普通群众来给自己“未来的领导”打分,他们的热情和态度不用怀疑,而且对考生是否胜任更有发言权。
专家指出,“两代表一委员”和普通群众做评委,大大改变了评委的结构。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袁泉教授说,群众共同参与荐才选才,扩大了干部工作民主化,有利于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体现了广东组织工作的不断创新”。
阳光公选
聘监督员全程跟进
监督覆盖每个细节
此次公选中,为了保证选人公平、公正,省委组织部专门出台了《2008年联合公开选拔年轻干部监督办法》,聘请监督员对公选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并对各环节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在整个公选过程中,各大媒体的记者都受邀到现场采访,公开报道。
记者现场采访所见,监督注意到了每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比如笔试评卷,统一评分标准,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客观题两人一组评分、交叉核对;每道主观题均由3位评委独立评分,取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对评委给分差距超过规定分值的,由仲裁组进行仲裁。又如面试和测试评委的选择。所有评委都是随机抽签确定,都是在面试和测试的当天,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个组;每个评委只参加每组一个环节的评分,避免给出“印象分”。
笔误口误照单处罚
三名考生违规出局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口误”、“笔误”照样处罚。本次公选中,有三名考生虽然不是故意违反规则,但还是被取消成绩。
在笔试评卷中,评卷人员发现,一名贵州考生综合素质试卷的最后一道作文题后,附有他的签名。评卷人员多方分析后认为,该签名不属故意,应该是“笔误”,是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写完文章后的“习惯性签名”。评卷人员大叹可惜。从该考生的笔试情况看,他的成绩应该可以排在该组前几名,如不出现失误,进入面试绝对没有问题。但根据规则,笔误照样要判零分。
在面试的专题发言阶段,根据规定,考生在发言时不能透露自己的姓名、单位等相关信息。但一名参加广州副区长竞逐的考生因为紧张,一登台就说:“我是×号考生名叫×××。”评委尽管断定该考生肯定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紧张所致。但这样的失误只能取消成绩。该考生因此也无缘下一轮。 本报记者 崔朝阳
|